在一个大风呼啸的早晨,一大早就有位妇女抱着八个月大的孩子来到了中医科,隋斌医生接诊后得知,原来宝宝夜里频繁起夜,白天睡觉稍微有点声音就醒了,医院检查告知孩子是健康的,但是孩子一晚上起夜次数达到了8次,这对第二天上班的宝妈是巨大的折磨,所以当她在一个妈妈群里诉苦时,有位孩子的妈妈介绍她到羊亭中心卫生院中医科看看,做做小儿推拿。正当犹豫时,医院上门进行家医签约的医生,通过家庭医生了解到咱们羊亭中心卫生院小儿推拿技术非常好,便决定来试试。
隋斌医生立即根据孩子的症状进行了推拿,当天晚上宝宝只起来了3次,而且还好安慰,稍微拍拍就又睡了,第二天白天睡觉也非常踏实。该宝妈直言道,医院的医疗水平不行,可是推拿一次后,顾虑彻底消失了。通过三次的推拿,宝宝一晚上8次的夜醒降到了只喝一次夜奶,效果特别好。
宝宝睡眠不好、烦躁
便秘、食欲不振
当出现这些问题
小儿推拿具有良好的效果!
(下附推拿手法)
●脾经(脾土)●位置: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
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
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
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补脾土);
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
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一般用~次。
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痰,痿证,疹、痘不出,改变面色等。
说明:经实验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
①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
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
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
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
●小天心(鱼际交)●位置:在手掌根正中处,大、小鱼际之间凹陷中,阴阳池交界处。
操作:令小儿掌心向上,用中指、拇指端揉之或用拇指甲掐之,或右手半握拳用食、中指第一、第二节背面捣之。揉~次;掐3~5次;捣5~20次。
作用:通窍散结,畅通经络,安神镇惊,清热利尿,明目,矫正筋脉的拘急或偏胜。
主治:感冒发热,神昏,烦躁不安,惊风,抽搐,癫痫,失眠,夜啼,一切眼疾,小便不利,疹痘欲出不透,解颅等症。
●板门●位置:在拇指下,手掌大鱼际平面。
操作:使小儿大鱼际暴露,术者用右手拇指来回推之称清板门;以指端在大鱼际平面的中点做揉法,称揉板门。~次。
作用:清热凉血,止血除烦,消食化积,具有升降之功。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感冒发热、高热不退、阴虚内热、疹痘潮热不退或疹痘后低热、烦躁不安、口臭、鼻出血、鼻腔炎、上牙龈红肿、光面舌、苔厚等。
●内劳宫●位置:在掌心中央。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掐揉之,称掐揉内劳宫;以中指端点患儿手掌中心处,微用力后迅速抬起,称点内劳宫;在掌心中滴几滴凉水,以指端逆运内劳宫,或从小指掌面运到掌心,称运内劳宫或水底捞明月。揉~次,运10~30次,掐3~5次。
作用:清热除烦,泻心火。
主治:一切热证,发热,口渴,心烦不宁,睡眠不宁,口疮,目赤,小便不利。
●四横纹(小横纹)●作用: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退热除烦,散瘀结,引脏腑之热外行。
主治:腹胀,口疮,唇裂,伤食,疳积,食欲不振等。
说明:四横纹为本派常用穴之一,常用于消腹胀,治口疮,尤其以治疗上下唇的溃疡面效果好。
温馨提示小儿推拿治疗:发热、感冒、咳嗽、腹痛、腹泻、便秘、厌食、积食、夜啼、遗尿等多种常见病。配合灸法、中药贴敷效果更好。
威海市环翠区羊亭中心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