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反刍兽疫小反刍兽疫俗称羊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流行病学本病主要感染山羊、绵羊、美国白尾鹿等小反刍动物,流行于非洲西部、中部和亚洲的部分地区。在疫区,本病为零星发生,当易感动物增加时,即可发生流行。本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染,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是传染源,处于亚临诊型的病羊尤为危险。人工感染猪,不出现临诊症状,也不能引起疾病的传播,故猪在本病的流行病学中无意义。疾病症状小反刍兽疫潜伏期为4-5天,最长21天。自然发病仅见于山羊和绵羊。山羊发病严重,绵羊也偶有严重病例发生。一些康复山羊的唇部形成口疮样病变。感染动物临诊症状与牛瘟病牛相似。急性型体温可上升至41℃,并持续3~5天。感染动物烦躁不安,背毛无光,口鼻干燥,食欲减退。流黏液脓性鼻漏,呼出恶臭气体。在发热的前4天,口腔黏膜充血,颊黏膜进行性广泛性损害、导致多涎,随后出现坏死性病灶,开始口腔黏膜出现小的粗糙的红色浅表坏死病灶,以后变成粉红色,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齿龈等处。严重病例可见坏死病灶波及齿垫、腭、颊部及其乳头、舌头等处。后期出现带血水样腹泻,严重脱水,消瘦,随之体温下降。出现咳嗽、呼吸异常。发病率高达%,在严重暴发时,死亡率为%,在轻度发生时,死亡率不超过50%。幼年动物发病严重发病率和死亡都很高,为我国划定的一类疾病。诊断要点本病以"高热、眼鼻有大量分泌物、上消化道溃疡、腹泻和肺炎"为特征。主发于山羊和绵羊,发病急,体温高(41℃以上),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鼻镜干燥,口鼻腔分泌物逐步变成脓性黏液,齿龈充血,尔后口腔黏膜弥漫性溃疡和大量流涎,有的坏死,后期带血水样性腹泻,严重脱水、消瘦,咳嗽,胸部啰音以及腹式呼吸,死前体温下降,幼年动物发病严重。综合防止措施1、预防:加强饲养管理,发病时,严密封锁、隔离、扑杀患羊,受威胁区接种"牛瘟弱毒疫苗"建立免带,防止该病传入。
2、疫病防治:
①、群防群治保健措施:病畜在隔离条件下,全场用"百毒杀(聚维酮碘)"和"卫康(稀戊二醛)对环境及用具交替彻底消毒。并全群注射"牛瘟弱毒疫苗",同时全群按以下方案拌料饲喂:
方案一:每公斤饲料中加"板青颗粒2或七清败毒颗粒g、甘草颗粒g,四黄止痢颗粒g,芪贞增免颗粒g,卡巴匹林钙g。
方案二"热毒清(清瘟败毒散)、桑菊散,白马黄柏散、藿香正气散,四君子散"各g
对症治疗方案治疗方案一:用"牛羊高热痘毒康"+"克林传奇"特别严重病例,治疗方案二:本草传奇+0.5g头孢噻呋钠
END
排版
国泰生物科技
文字
网络(侵删)
图片
不可商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dingyiyao.net/yfcs/7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