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让孩子身体上通下达的利器八法之

北京治白癜风费用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第52期║.12.07

上个月初,我带各位家长开始学习小儿推拿的治疗八法。前面几节,已经介绍了汗法、清法和消法,今天我给大家讲解第四种手法——下法。下法的范围不算广,却大有用处。它最主要的功效,是在治疗小儿积食、便秘、湿热泄泻、呕吐、反酸等疾病上,有非常好的疗效。现在我就与大家一起来探讨“下法”的运用。

01

什么是“下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下者,引尔竭之。是说病邪在下的疾病,可用泻下、通利的方法,引导病邪从下祛除。

《黄帝内经》曰:下者,攻也,攻其邪也。意思是说,“下法”的主要作用,是攻邪,身体有了毒邪,就要运用向下的手法,把邪气排出体外。

可见,“下法”顾名思义,是运用向下的手法,排出身体热邪、湿邪的方法,尤其适用位于中焦和下焦的毒邪。

中焦,是指人体的上腹部,包括肝、胆、脾、胃等脏腑,主要负责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将水谷精微传送至身体各器官;下焦,是指人体的下腹部,包括膀胱、肾、大肠、小肠等脏腑,主要起到疏通大小便,去除体内糟粕的作用。

中焦主管运化,下焦主管疏通。若邪气聚集于中焦,就会使胃肠积热、气血不通,邪气无法宣达至下焦,而导致人体产生内热;若邪气聚集在下焦,则会导致气机郁滞,糟粕停留在体内而无法宣泄。二焦不通,人就会生病,进而表现为积食、便秘、腹泻、呕吐、反酸、小便短赤等。

所以,下法是一种从上至下宣泄实证的方法。其最重要最直观的征象,就是观察孩子的大便或小便通利与否。

02

孩子的哪些症状适合用“下法”?

“下法”的核心,在于疏导和利通。疏通中焦脾、胃、肺与下焦膀胱、大肠、小肠沟通的渠道,排除肠胃积滞,清泄实热,使邪气通过“下法”,引之下行,调和脏腑气机,将糟粕排出体外,以致上下宣达,病邪消散。

小儿推拿中最适合用到“下法”的情况,主要有热证、实证引起的食积、便秘、腹泻;胃的气机上逆引起的呕吐、反酸、打嗝,以及中、下焦腑气不通引起的腹痛、肠绞痛、小便不通等。

?实证、热证引起的食积、便秘、腹泻

“其实者,散而泄之”,凡是实证、热证,病邪在中、下二焦的,都可运用“下法”,将其消散而排出体外。

孩子脾常不足,若喂养不当,过食煎炸、油腻、甘滋的食物,中焦脾土就会受损,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导致食积,引发郁热,热盛灼伤津液,津枯肠燥,气运不足,就会大便干涩,甚至拉出像羊屎一样的便便,或使劲排便但总觉得没力气排出来,这是实证。

如果孩子胃肠受到风热、湿邪入侵,则会造成肠道气机紊乱,脏腑湿热郁积,大肠小肠传导功能失常,清浊不分,合污而下,发生腹泻,伤阴损气,这是热证。

治疗的关键就是清热通便。所以,当中、下二焦不通时,适当运用“下”法,帮助孩子疏导利通,气才舒畅,邪才排出,实证、热证的情况才会好转。

?胃气上逆引起的呕吐、反酸、打嗝

胃主降,正常人不呕吐,是因为胃气下行。《素问.宣明五气》中说:“胃为气逆,为哕,为恐”,胃气上逆,是胃功能失和的表现,故而引起恶心呕吐、反酸、呃逆等,治疗的关键在于,和胃降逆,用“下法”引热下行,使外邪发散,气郁梳理。

?腑气不通引起的腹痛、肠绞痛、小便短赤

腹痛、肠绞痛是婴幼儿常见的症状,疼痛的原因大多不在腹部,而在脾胃。脾胃不和,食积湿滞,都会导致腑气不通,气的运动受阻。气不通则痛,治疗的关键在于,通过“下法”使气向下行,促进气的运动,通则不痛。

03

怎样运用“下法”帮助孩子通利?

小儿推拿下法的常用穴位,主要有推下七节骨、退六腑、横纹推板门。不同的症状,手法的侧重点不同。大家来分别学习一下:

?推下七节骨

位置:七节骨位于孩子腰部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至龟尾为一条直线。从上往下推称为推下七节骨。

推下七节骨

功效:推七节骨是下法中最重要的穴位之一。推下七节骨为清,为泻,为降,具有清热通便的作用,专用于食积实证、便秘、热泻等。

?治疗食积:食积的孩子常表现为发热,口臭,大便臭秽,腹痛,大便后腹痛可以缓解。推下七节骨在此以行腑气,助脾胃食积积热通过大便排出体外。

?治疗便秘:便秘的孩子常表现为大便干、硬,排便次数少,烦躁不安,放屁多而臭,推下七节骨,能通泻腑气,调理大便,帮助排便。若是由虚证引起的便秘,不建议单用,应辩证论治,以补正气为主。

?治疗腹泻:腹泻的孩子常表现为大便暴下、量多、味臭,解完后肛门有灼热疼痛感,总有解不干净的感觉,或本来就是体内积滞热邪导致的腹泻。可用推下七节骨,帮助孩子排出体内的湿热。

具体操作方法:家长大腿并拢,孩子身体趴在家长大腿上,或直接俯卧在床上,操作者用剑指(食指、中指)或食、中、无名、小指四指并拢,从孩子的第四腰椎棘突处向龟尾直推。推拿前,要先给孩子身体涂抹润肤露,以防皮肤损伤;如果是热证,可用清水推。

推下七节骨

?退六腑

位置:六腑位于前臂尺侧缘,肘横纹至腕横纹的一条直线。

功效:退六腑是下法的代表,适合用于各种积滞的腑气不通,如腹痛、肠绞痛、小便不通等。

具体操作方法:孩子取坐位,暴露左手前臂,操作者一手握住孩子的手腕,另一只手用剑指(食中二指并拢)从肘横纹端直推至腕横纹。

退六腑

?横纹推向板门

位置:板门位于手掌大鱼际处,此操作主要在板门的部位操作。

功效:横纹推向板门有辅助胃气下降的功能。板门又为脾胃之门,所以此穴位症状,专用于胃气上逆引起的呕吐、反酸等,一般这些孩子还会伴随有腹胀、胁肋胀痛、心烦口渴等症状。

具体操作方法:孩子取坐位,操作者用拇指从孩子左手的腕横纹处,沿着板门的部位,直推至拇指的根部。

横纹推向板门

以上三个手法,在治疗上各有其侧重点,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操作。在此基础上,再配合“按弦走搓摩”这个方法,更加相得益彰:

?按弦走搓摩

位置:从腋下直线往下至肚脐水平。

功效:按弦走搓摩是专用于行气消滞的手法。胁肋部属于肝的范畴,尤其适合孩子肝气不疏、肝气上逆引起的情绪不稳定、面红目赤等实热证。同时肝木不疏也会横逆犯脾土,引起脾胃气机不协调,表现伴有便秘、腹痛等消化系统方面的不适。

具体操作方法:孩子取站立位,双手上举或抱头,露出胁肋部,操作者站在孩子背面,双手打开,分别放于孩子腋下,稍用点力夹住,相对搓揉,从上往下行,直至天枢穴处,用中指点天枢一次。

视频:按弦走搓摩

按弦走搓摩

04

给孩子用“下法”时的一些注意事项

孩子积食、便秘、腹泻、呕吐、反酸等,从理论上讲,这些症状本身是耗损津液的,还用下法表面看起来是行不通的。但是小儿推拿的手法,有其侧重和讲究,在给孩子用“下法”的时候,这样做,可以避免伤到孩子的津液:

?推拿前,给孩子喝点温水,补充点水分,这样就不会伤到身体本身的津液;

?操作时应用较重而快速的手法,使实邪、热邪迅速排出体外,方向一般以向下为主;

?要注意治疗的量,给孩子做推拿,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做“下法”的时间不宜过长,达到治疗效果就要点到为止,不要过度治疗。

觉得文章有用,记得点赞和分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dingyiyao.net/yfcs/7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