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与中医

哪里治白癜风最专业 http://www.tlmymy.com/

一、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性被中医称之为什么病?

现在讲的传染病,流行病,以前都叫瘟疫,狭义的说,也叫温病。瘟疫的瘟字,便是来自于温病的温。古代的医家不使用瘟这个字,而是使用温字。因疫病可导致大量人群死亡乃至灭户,故亦可称为“瘟疫”。因发病季节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清·李炳撰《辨疫琐言》谓:“春则曰春瘟,夏则曰时疫,秋则曰秋疫,冬则曰冬瘟。”据此,新型冠状病毒发病于冬季和春季,可叫“冬瘟”也可叫“春瘟”。

对于流行性传染病以前被中医统称之为“疫病”,或“疫疠”。目前的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肺炎在中医中没有与之相贴切的名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院仝小林仝小林院士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当属“寒湿(瘟)疫”,是感受寒湿疫毒而发病。因此,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肺炎是疫病的一种。

对于疫病,中医认识的历史很悠久,历代文献都有疫病的相关载述。

如《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

《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说明当时对瘟疫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认为瘟疫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原因之一是由于时令之气的不正常,是由“非时之气”造成的。

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刺法论》中指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序言中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意思是说他同宗同族的人口原有二百多人,从建安元年以来的十年间,死了三分之二,其中十分之七的死于伤寒。而当时的所谓“伤寒”就其死亡率高的特点来说,并不是普通的感冒,而属于“瘟疫”的范畴了。

隋《诸病源候论·卷十》说:“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指出了疠气之病邪有强烈的传染性,同时指出了疫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

清代将疫病称为“时疫”。《不知医必要·时疫》:“此症有由感不正之气而得者,或头痛,发热,或颈肿,发颐,此在天之疫也。若一人之病,染及一室,一室之病,染及一乡、一邑。”指出此病的病因是“感受不正之气”,有人传人的特点。同时时疫也有因人违背自然客观规律,不能顺应天地气机运行的法则,而受到自然界惩罚的意思。故古有“天行时疫”、“气行非时”等说法。

二、明朝的温疫死亡人数

明朝中后期,封建统治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对人民的统治日益深重,劳动人民的赋税徭役不断增加,百姓不得安宁,生活极度贫困,各地相继出现疫病。据史书记载,-年,共有大规模的疫病流行39地次,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以来疫病最严重的时期。因疫病而死亡的人数十分惊人,年,江西、福建两地死亡七万余人;年,绍兴等地死亡三万余人;年,桂林死亡二万余人;年,京师死亡二十余万人,不论男女老幼,染病即死。

三、明代吴又可已经认识对温疫致病的特异性

吴又可之前的历代医家,都是从天气的异常来理解热性病的病源。明末医家吴又可(-年?)在行医中深入观察瘟疫流行的特点,研究病变的规律,认真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提出了瘟疫病因学上的新观点——戾气说,并著成专著《瘟疫论》。系统论述了温疫的病因、症状、传变过程、治疗原则、用药等,是中医对流行性急性传染病认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对于病因,吴又可认为:“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指出了病因的特异性。“然此气无象可见,况无声复无臭”,指出戾气是肉眼看不见、无色、无味的特异性物质。“众人有触之者,各随其气而为诸病焉”,指出了因体质不同而病者症状各异。又说“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这一现代医学的“种属免疫性”概念很接近。

吴又可总结出瘟疫流行的主要特点,一是大流行,二是散发性。突破了以前医学经典中关于传染病的论述,对诊断瘟疫及其预防具有重要作用。关于瘟疫的发病特点,他指出瘟疫既不同于一般外感病的表证,也没有里证的表现,而是憎寒壮热,脉不浮不沉而数,瘟病初起,侵入膜原。因此,在治疗方法上主张急证急攻,逐邪为首;并且重视攻下,补泻兼施,他所创用的方剂“达原饮”等具有独特的疗效,至今对某些急性传染病均有较好的效果。更可贵的是,吴又可设想如果找到制服戾气的特效药,一种药治一种病,那样则不必配制方剂,可以减少许多琐事。

可惜吴又可首倡的“戾气”说在当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反而被“正统派”的医生批评为“创异说以欺人”,被无声地埋没了。

现今由于西医在流行病学、病因认识、检查、诊断、急救等方面具有优势和主导地位,中医虽然在病毒性疾病的治疗上优势,但因前述的原因,话语权有限。因而人们只知西医之说,很少有人知道中医是如何认识疫病的。

四、吴又可的达原饮可能是治疗病毒性感染的有效药物

《瘟疫论》卷上的达原饮的处方组成为:槟榔6克厚朴3克草果仁1.5克知母3克芍药3克黄芩3克甘草1.5克。胁痛耳聋,寒热往来,呕而口苦,加柴胡3克;腰背项痛,加羌活3克;目痛、眼眶痛,鼻干不眠,加干葛3克。

全方合用,共奏开达膜原,辟秽化浊,清热解毒之功,可使秽浊得化,热毒得清,阴津得复,则邪气溃散,速离膜原,故以“达原饮”名之。主治瘟疫初起,憎寒发热,渐至但热无寒,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身疼痛,脉数舌红,苔白厚如积粉

吴又可指出,“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也。热伤津液,加知母以滋阴;热伤营气,加白芍以和血;黄芩清燥热之余;甘草为和中之用。以后四品,乃调和之剂,如渴与饮,非拔病之药也。

用法用量:用水毫升,煎至毫升。午后温服。

对于病毒感染性发热,目前尚缺乏针对性强、作用显著的药物,临床观察单纯用中药达原饮,治疗中医辩证为湿热郁遏的病毒感染性发热效果较好。有人用治16例病毒感染性发热,其主要症状具备恶寒发热,舌苔厚腻。另外可具有头晕口苦,身重倦怠,胸闷纳呆,恶心欲吐,便秘,脉弦滑,体温在37.8℃~40℃。体征上可具有肝脾肿大或淋巴结肿大。血象检查末梢血白细胞数偏低,并作了相关的化验检查,排除了细菌感染、胶原病与变态反应、肿瘤、血液病和药物反应等引起的发热。用达原饮加柴胡、葛根、大黄煎服,每日2剂,每煎ml,每隔6小时服ml。结果:仅2例6天热退,其余为2~3天热退。肝、脾、淋巴结均随体温下降而恢复正常。

五、国家卫健委推荐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中有关中医药的内容:

本病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庆之气,各地可根据病情、当地气候特点以及不同体质等情况,参照下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

1.医学观察期

临床表现1:乏力伴胃肠不适

推荐中成药: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

临床表现2:乏力伴发热

推荐中成药: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颗粒)、防风通圣丸(颗粒)

2.临床治疗期

(1)初期:寒湿郁肺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或无热,干咳,咽干,倦怠乏力,胸闷,脘痞,或呕恶,便溏。舌质淡或淡红,苔白腻,脉濡。

推荐处方:苍术15g、陈皮10g、厚朴10g、藿香10g、草果6g、生麻黄6g、羌活10g、生姜10g、槟榔10g

(2)中期:疫毒闭肺

临床表现:身热不退或往来寒热,咳嗽痰少,或有黄痰,腹胀便秘。胸闷气促,咳嗽喘憋,动则气喘。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

推荐处方:杏仁10g、生石膏30g、瓜萎30g、生大黄6g(后下)、生炙麻黄各6g、葶苈子10g、桃仁10g、草果6g、槟榔10g、苍术10g

推荐中成药:喜炎平注射剂,血必净注射剂

(3)重症期:内闭外脱

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动则气喘或需要辅助通气,伴神昏,烦躁,汗出肢冷,舌质紫暗,苔厚腻或燥,脉浮大无根。

推荐处方:人参15g、黑顺片10g(先煎)、山茱萸15g,送服苏合香丸或安宫牛黄丸。

推荐中成药:血必净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

(4)恢复期:肺脾气虚

临床表现:气短、倦怠乏力、纳差呕恶、痞满,大便无力,便溏不爽,舌淡胖,苔白腻。

推荐处方:法半夏9g、陈皮10g、党参15g、炙黄芪30g、茯苓15g、藿香10g、砂仁6g(后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dingyiyao.net/yfcs/6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