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儿童龋病的办法: 一、保持口腔卫生: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并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宜采用顺刷法。 二、氟化物防龋使用含氟牙膏,医院使用含氟药物涂布。 三、窝沟封闭:对窄而深的窝沟,使用窝沟封闭剂,能有效地预防窝沟龋的发生,乳磨牙的封闭时机,以3-4岁为宜。 四、限制糖的摄入:少吃糖,避免两餐之间吃糖(餐间吃糖至龋率更高),睡前不吃甜食,吃糖或甜食后应嗽口。 五、饮食防龋:多食纤维性食物,适量地补充蛋白质、维生素A、D及钙、磷等,能提高牙齿的抗龋能力,预防龋病的发生。 六、积极地治疗已发生的龋病。 七、定期检查:定期医院的口腔科检查。小儿病毒感染性口炎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疱疹性口炎又称疱疹性齿龈口炎,由疱疹病毒Ⅰ型引发的急性口腔黏膜感染,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染。发热性疾病、感冒、消化障碍、过度疲劳等均可为诱因。 (二)发病机制 单纯疱疹病毒属于DNA病毒。人类单纯疱疹病毒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和单纯疱疹病毒Ⅱ型。Ⅰ型主要引起生殖器以外的皮肤、黏膜和器官的感染;Ⅱ型主要引起生殖器部位的皮肤黏膜以及新生婴儿的感染。Ⅰ、Ⅱ型病毒可用荧光免疫检查及细胞培养鉴别,二者间存在交叉免疫。近年来,研究发现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和Ⅱ型分别与唇癌和宫颈癌有关。 人是单纯疱疹病毒的天然宿主。正常人中约有半数以上为病毒的携带者。病毒经呼吸道,口腔黏膜或破损皮肤进入人体。原发感染大多通过与患者直接接触获得,如通过接吻,使用疱疹性龈口炎患者用过的餐具等。正常人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大多局限于皮肤黏膜表层。特别易感者,如新生儿、严重营养不良或有其他感染的儿童、免疫缺陷和应用免疫抑制剂者,可发生血行播散。原发性感染多为隐性,仅有10%的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原发感染发生后,病毒可持续潜伏在体内。由于单纯疱疹病毒在人体中不产生永久免疫力,故每当机体抗病力减弱时,如发热、胃肠功能紊乱、月经、妊娠、病灶感染、过度疲劳和情绪环境改变时,体内潜伏的病毒即活跃而引起发病。 原发性感染早期出现补体依赖性中和抗体,即须有补体参与才能中和病毒,后期代之以非补体依赖性中和抗体。抗体对消除病毒血症和缩短病程起一定作用,但不能预防感染复发。某些易感者虽有抗体仍可发生严重疾病,这可能由于病毒潜伏在白细胞内,或者病毒虽与抗体结合但仍具感染性,以及免疫淋巴细胞、干扰素或分泌性抗体相对缺乏。血清抗体阳性者对单纯疱疹病毒抗原产生迟发型变态反应,其致敏T淋巴细胞能释放各种淋巴因子,且对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具有细胞毒性,可直接杀伤。因此,细胞免疫缺陷和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局部或全身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均可相当严重或迁延不愈。巨噬细胞对限制单纯疱疹病毒复制和阻止其扩散亦有一定作用。感染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可消除大部分的病毒。少数病毒侵入周围神经,并沿神经轴索移行至三叉神经节或感觉神经节,在神经细胞内潜伏。潜伏机制仍不清楚,有人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由于神经细胞不增殖,缺乏病毒复制所需的特异性转录酶,因而病毒与宿主细胞均维持原状。 2.特异性IgG抗体与病毒表面抗原结合,使病毒基因组处于抑制状态,因而长期潜伏。当有发热、着凉、风吹日晒、外伤、月经、妊娠和焦虑等诱因时,神经细胞表面电荷的改变可使抗体与病毒结合减弱或脱落,病毒基因组脱抑制,重新激活,并沿神经轴索移行至神经末梢附近上皮,如果细胞免疫亦受抑制,病毒就繁殖引起疱疹。常见的口腔内科疾病口腔内科学是口腔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临床学科。它研究牙体硬组织疾病、牙髓病、牙根尖周病、牙周组织病和口腔粘膜病。介绍这些疾病的病因、临床病理、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口腔内科的治疗是以保存原有的器官,维护其原有的功能为目的。 常见的口腔内科疾病为:龋病、牙髓炎、根尖周炎、牙周炎、牙隐裂、楔状缺损、牙本质过敏、四环素牙、口腔溃疡、单纯疱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创伤性溃疡、口角炎、地图舌。牙列的临床分期 (1)无牙期:出生至6~8个月,乳牙未萌出 (2)乳牙列形成期:6~8个月至3岁,乳牙开始萌出至20个乳牙全部萌出。 (3)乳牙列期:3岁至6岁,乳牙列完成至第一个恒牙萌出。 (4)混合牙列期:6岁至12岁,乳恒牙替换时期。 (5)恒牙列期:12岁以后,全部乳牙被替换进入恒牙列期。 儿童时期的3个牙列阶段和儿童口腔医学相关的任务 (1)乳牙列阶段(6个月~6岁):乳牙开始萌出到恒牙萌出之前。任务:保护乳牙、加强卫生宣教、防止乳牙早失造成错合畸形 (2)混合牙列阶段(6~12岁):乳牙开始脱落,恒牙依次萌出,一直到全部乳牙被替换完毕。任务:预防错畸形,早期矫治,诱导建立正常咬合关系、防龋( 3)年轻恒牙列阶段(12~15岁):全部乳牙被替换完毕,除第三磨牙外,全部恒牙均已萌出。任务:尽可能保存第一、二恒磨牙 咬合发育阶段的分期(Hellman分期) (1)无牙期(ⅠA期):下颌只有前后运动,无侧方运动,下颌略处于上颌远中。 颌间间隙(intermaxillaryspace):无牙期时上下颌只有相当于第一乳磨牙处有接触,其余部分均无接触,故从正中观察上下颌之间有一间隙,称为颌间间隙。 (2)乳牙咬合完成前期(ⅠC期):出生后6~7个月乳牙开始萌出到2岁半左右全部萌出 (3)乳牙咬合完成期(ⅡA期):2岁半左右乳牙全部萌出开始到6岁左右恒牙即将萌出 ①乳牙列出现生理间隙:间隙出现表明颌骨在增长,间隙的出现有利于恒牙的萌出与排列 灵长间隙(primatespace):灵长类动物的牙列中,上颌II、III和下颌III、IV之间的间隙。 发育间隙(developmentalspace):随着颌骨的发育,3~4岁左右乳牙列中出现的生理性间隙。 生理间隙:灵长间隙和发育间隙统称为生理间隙。 ②牙弓的发育变化:尖牙间距增宽,第一乳磨牙前牙弓长度减小 ③末端平面(terminalplane):上下颌第二乳磨牙远中面称为末端平面 :垂直型(末端平面为一条垂直线);近中型(下颌V远中面位于上颌V远中面的近中,末端平面呈近中阶梯);远中型(下颌V远中面位于上颌V远中面的远中,末端平面呈远中阶梯)。近中型垂直型远中型 :上下颌第二乳磨牙远中面对第一恒磨牙的萌出有诱导作用,与第一恒磨牙初期咬合关系的建立密切相关。④乳牙的咬合及磨耗:深覆合→浅覆合;前牙近似垂直→浅覆盖 (4)第一恒磨牙或恒切牙萌出开始期(ⅡC期) :影响第一恒磨牙正常萌出的主要因素有第一恒磨牙的发育位置方向、萌出速度和上下颌骨的发育程度,以及牙列中的生理间隙和末端平面类型等。开始萌出时,上颌6牙轴向远中倾斜,下颌6向近中倾斜,上下6与第二乳磨牙之间存在间隙。随着萌出,上颌6牙轴向近中倾斜,下颌6牙轴与咬合平面垂直,紧贴第二乳磨牙远中面。 :①乳牙列末端平面呈近中阶梯型,第一恒磨牙萌出后即直接达到中性关系 ②末端平面为垂直型者,有灵长间隙的乳牙列,第一恒磨牙萌出时推下颌乳磨牙向前向前,利用灵长间隙向前移动,下颌较上颌近中移位大,使末端平面成为近中阶梯型,然后第一恒磨牙可以转为中性合关系 ③无生理间隙的闭锁型乳牙列,利用剩余间隙向前移动而达到中性合关系15:58:27晋中文都医考-04-:58:27:上唇下舌 (5)第一恒磨牙萌出结束及恒前牙萌出期(ⅢA期) ①尖牙间距增加:尖牙间距即两侧乳尖牙或恒尖牙牙尖顶的距离。男增长大于女 ②磨牙间距的变化:磨牙间距为两侧第一恒磨牙近中舌尖之间的距离。上颌有所增加,下颌无明显增加。 ③牙弓向前生长:这是因为恒切牙比乳切牙向唇侧倾斜 ④切牙向远中萌出:主要是由于恒侧切牙和尖牙牙胚的挤压,待侧切牙和尖牙完全萌出后,间隙会自行消失 丑小鸭阶段(uglyducklingstage):由于恒切牙初萌时体积大,歪斜不齐,加之刚萌出的恒切牙牙冠与儿童面型、相邻乳牙、牙弓不协调,故称此阶段为丑小鸭阶段。 ⑤下切牙拥挤现象改善 (6)侧方牙群替换期(ⅢB期):临床上将恒尖牙和第一、第二前磨牙称为侧方牙群 ①剩余间隙(leewayspace):乳牙侧方牙群近远中径大于恒牙,二者之差称剩余间隙。上颌0.9mm,下颌1.7mm。剩余间隙的存在有利于第一恒磨牙在侧方牙群替换期建立正常的咬合关系,特别是末端平面垂直型和远中型关系的儿童,可以利用剩余间隙前移达到正常的咬合关系。 ②牙弓周长的变化:上颌不明显,下颌减小 (7)第二恒磨牙萌出开始期(ⅢC期)和第二恒磨牙萌出完成期(IVA期):牙弓长度明显缩短,下颌更明显。如果第二恒磨牙在乳牙全部脱落,继承恒牙全部萌出后萌出则影响不大。如果乳牙滞留或继承恒牙萌出过缓,第二恒磨牙萌出会使剩余间隙缩小,造成前牙拥挤。 (8)第三恒磨牙萌出开始期(IVC期)和第三恒磨牙萌出完成期(V期)疱疹性口炎 疱疹性口炎——多发生于6岁前的儿童,特别是在出生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多见。 1)病因:口腔周围与颜面部皮肤等部位的疱疹主要由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感染所致。 2)临床表现:①口腔黏膜散在的有簇集迹象的溃疡②口唇周围皮肤出现成簇的小水疱③发热、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明显,全身症状往往在口腔损害后逐渐消退④拒食、烦躁不安。 3)鉴别诊断:疱疹性咽峡炎(由柯萨奇病毒A4引起,全身反应较轻,病损分布只限于口腔后部)手足口病(由柯萨奇病毒A16和肠道病毒71引起,会出现皮疹) 4)治疗:局部治疗—局部涂布1%-5%的5-碘-去氧尿嘧啶核苷的悬浮液;若疱疹已破裂,且范围比较广泛时应采用湿敷,可用6-8层纱布浸在复方硼酸液中,取出后覆盖在病损表面。全身治疗—保证患儿充分休息,体温升高者给退热剂,为预防继发感染,可加用抗生素。咬合诱导咬合诱导(occlusiveguidance):在牙齿发育时期,引导牙齿沿咬合的正常生理位置生长发育的方法,称咬合诱导。咬合诱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咬合诱导是指保护牙齿,使其发育成正常合的一切措施和方法,包括龋齿的充填修复,牙髓病、根尖周病的治疗,以及乳牙早失的间隙保持等。 狭义咬合诱导是指通过间隙保持、乳牙部分磨除法、间隙处理、牙齿微小移动、上下颌合关系调整和口腔不良习惯破除等治疗手段,防止错合畸形发生或对已发生的错合畸形进行早期治疗等,诱导建立正常恒牙咬合关系的措施。 影响咬合发育的因素:龋病、牙齿发育异常、口腔不良习惯。多生牙拔除的适应症: 1、影响周围邻牙正常萌出的多生牙? 2、因正畸需要或妨碍正畸移动牙齿的多生牙? 3、引起邻牙间隙甚至导致邻牙牙根吸收的多生牙? 4、造成牙列拥挤,影响面容美观的多生牙? 5、引起牙源性囊肿的多生牙? 6、在鼻腔或上颌窦内萌出并出现相应部位症状的多生牙年轻恒牙拔除的适应症: ①无法修复的残根、残冠 ②根尖周病变严重、骨质破坏范围大,无法治愈者 ③外伤牙无法保留者 ④因正畸需要拔除的牙乳前牙反合的病因及治疗(乳前牙反合最佳的治疗时间为3-5岁) : 1)遗传因素 2)先天性疾病 3)全身疾病 4)后天局部原因:奶瓶哺乳不良姿势、乳尖牙磨耗不足、口腔不良习惯、多数乳磨牙早失、乳磨牙邻面龋 : 上颌合垫活动矫治器(适用于上颌多个牙反合,上颌前牙牙轴舌向或直立,并有轻度间隙不足牙列不齐者) 下颌斜面导板(适用于牙齿排列整齐的乳牙反合和反覆盖较轻的患儿) 调磨乳尖牙 压舌板咬撬法 上颌前方牵引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