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经报道的鸽病毒性传染病有鸽新城疫、鸽痘、鸽腺病毒感染、禽流感、鸽圆环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感染、鸽疱疹病毒感染等,这里只介绍常见的鸽新城疫、鸽痘、鸽腺病毒感染和禽流感,从病原、流行病学、症状、防治措施几个方面逐一介绍。(内容借鉴于赵宝华、戴鼎震、杨一波主编书籍《鸽病防治图谱》,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一、鸽新城疫
鸽新城疫俗称鸽瘟,又称鸽型副黏病毒病,曾称巴拉米哥。本病是新城疫家族中的重要成员。20世纪70年代末本病起源于中东,年传至欧洲,然后迅速传遍世界各地造成新城疫第三次全球大流行。目前,鸽新城疫在我国已是鸽首要传染病。一是因为其危害大。鸽群常突然发病,并迅速蔓延,具有发病快、流行期长、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特点。病死率一般为30%~80%,严重时,死亡率可达95%以上。病鸽的康复时间较长,通常需要1个月左右才逐渐康复,有些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康复,部分患病鸽甚至无法康复。二是与我国养殖现状有关。信鸽深受广大群众喜好,全国各地都有信鸽协会,经常举办飞行比赛,使鸽新城疫防不胜防;我国肉鸽养殖业是个新兴的产业,多采用传统养殖模式,以散户养殖为主,缺乏科学指导,很易感染和传播疫病。三是与新城疫感染的宿主范围不断扩大有关。伴随着病毒的不断演化,目前可感染的鸟类宿主范围已超过种,近年来还有猪等哺乳动物以及人发生感染的报道。四是与鸽新城疫防控技术落后有关。对鸽新城疫病原研究上不够深入,缺乏预防鸽新城疫的专用疫苗,免疫程序应用也不够科学,致使鸽新城疫时常暴发和发生地方性流行。
1.病原
本病的病原是鸽新城疫病毒,为副黏病毒科成员。鸽新城疫病毒与鸡新城疫病毒同属于禽型副黏病毒,为有囊膜的单股负链RNA病毒。
鸽新城疫病毒存在于病鸽的所有组织器官、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以脑、脾、肺含毒量最高,以骨髓含毒时间最长;鸽新城疫暴发2~8周后,仍能从粪便污染物、蛋壳表面、羽毛中分离到病毒。
鸽新城疫病毒对日光、高温及消毒剂抵抗力不强,经℃·1分钟、55℃45分钟、紫外线照射3分钟、阳光直射30分钟均可被灭活;常用消毒剂的正常浓度会很快将其杀灭,如2%氢氧化钠溶液、3%石炭酸溶液、1%臭药水和1%来苏儿等3分钟内都能杀死病毒。很多因素能影响消毒剂的效果,如病毒的数量、毒株的种类、温度、湿度、阳光照射、贮存条件及是否存在有机物等,其中有机物和温度的影响最大。本病毒对氯仿、乙醚、胰蛋白酶、盐酸(pH50)敏感,01甲醛溶液作用24小时能完全灭活病毒,可用于制造灭活疫苗。另外青霉素、链霉素和%硫柳汞对鸽新城疫病毒的活性没有影响、一般选用它们作为本病毒分离和制造疫苗时抑制细菌生长,减少细菌污染
2.流行病学
不同品种、日龄、性别的鸽均可被鸽新城疫病毒感染,但以乳鸽、青年鸽最为易感。本病一年四季都可流行,但以春、秋季多发往往呈地方流行性。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较大,鸽的日齡、免疫水平、饲养密度、环境等密切相关。乳鸽、青年鸽感染后发病率、死亡率较高;成年鸽有一定的抵抗力,尤其是开产2~3年的成年鸽群感染后发病率、死亡率较低。本病的流行期较长,鸽群从发病到恢复正常一般要30~40天,病愈鸽生产性能严重下降,部分需要3个月甚至半年才恢复产蛋、带仔,有些甚至会丧失种用价值。
主要传染源是病鸽和带毒鸽,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创伤以及泌尿生殖道等感染途径侵入。混群时很容易传播本病,当健康鸽与病鸽或带毒鸽直接接触,或间接摄入被鸽呼吸道或消化道排泄物污染的垫料、饲料、饮水时,本病即在鸽群中传播开来。通过被污染的运输车辆、笼具、用具、工作服等也能传染本病。病死鸽的尸体、内脏及废弃物处理不当,也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源。野鸟、老鼠、猫、狗和昆虫也可将本病带入鸽群,引起本病的蔓延。天气突变、长途运输等应激因素是本病的常见诱因。从疫区引入种鸽是发生鸽新城疫的重要原因。
目前,鸽新城疫已遍及我国绝大多数养鸽地区,尤其在广东、广西、江苏、安徽、江西等养鸽集聚地区大面积散发,局部地区具有流行性。在不同地区和鸽场呈现不同流行形式,特别是养鸽历史较长的发病鸽场,时常反复感染,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很容易批批发生,蔓延不断,具有盘踞性。
3.临诊症状
本病自然发病潜伏期一般为1~10天,通常为3~5天。病程3~7天,有时达10多天或更长。临诊上可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4个型。最急性型多见于流行初期和雏鸽,常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本病常见的是急性型,精神委顿,病初体温升高到42~43℃,出现头颈扭曲或转圈运动的神经症状、拉黄绿色稀粪的肠炎症状等典型症状。鸽也会出现亚急性和慢性型症状,多由急性型转化而来。鸽新城疫病毒侵入鸽体后,根据侵害器官和系统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1)侵害神经系统:鸽新城疫病毒具有嗜神经性,病鸽往往表现各种神经症状,起初表现为精神沉郁;
随之,出现脚麻痹,行走困难,喜卧伏,并伴有单侧或双侧翅下垂如有阵发性痉挛发生时,鸽肌肉震颤,扭头、歪颈或颈僵直.
看见食物想吃,但总啄不准,难以吃到嘴,欲向前行但走不开,只能原地转圈或作圆圈运动,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状
常表现摇头、扭头、歪颈、软脚、转圈、共济失调为主的神经症状。
(2)侵害消化系统:鸽新城疫病毒侵害消化系统而引起明显的特征性症状,病鸽体温升高,饮水增加,羽毛蓬乱,畏寒缩颈,呆立,但尚能逃离捕捉。侵害嗉囊,造成嗉囊损伤,食欲下降,吃料骤降,严重时甚至食欲废绝,嗉囊空软,口吐黏液,倒提流口水,严重的流墨绿色口水。
侵害胃肠道,起初病鸽拉黄绿色、青绿色或灰白色糊状或水样稀粪,后期拉墨绿色黏性稀粪,病鸽外观可见肛门周围的羽毛被灰白或绿色的粪便沾污。慢性型或病程较长的鸽异常消瘦,从而失去种用价值。
(3)侵害呼吸系统:鸽新城疫病毒对气管、支气管有损伤,对肺损伤不显著。病鸽呼吸道症状一般不明显这与鸡患新城疫有所区别。
(4)侵害免疫系统:鸽新城疫病毒入侵血液引起病毒血症,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造成病鸽体温升高,拉黄绿色粪便。
(5)侵害生殖系统:鸽新城疫病毒感染母鸽会引起卵巢炎、输卵管炎,造成卵黄坏死而出现卵黄性腹膜炎,表现产蛋量急剧下降和蛋品质下降。另外,砂壳蛋、破蛋、软壳蛋增多。
鸽新城疫病毒会引起公鸽睾丸病变,造成精液减少和精子品质下降,影响种蛋受精率和孵化率。
(6)其他:部分病鸽会发生眼结膜炎、眼球炎、眼睑肿胀等症状。
4.防治措施
鸽新城疫的预防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程,生物安全措施、饲养管理、消毒、防疫、免疫监测等多个环节缺一不可,绝不能单纯依赖疫苗来控制本病。
(1)做好生物安全措施:合理选择场址尽量远离其他养殖场和散养户米以上,远离大的湖泊、水道、候鸟迁徙路径和公路,坚决杜绝混养其他家禽。合理布局鸽场功能区,生产区、生活区和隔离区严格分开。生产区内将种鸽舍、青年鸽舍和育肥鸽舍分开,设置净道和污道,建设良好的防鼠、防虫和防鸟的安全措施,对粪便废弃物和病死鸽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强饲养管理,供给优质的饲料、清洁的饮水和适合的保健砂;改善卫生环境,定期对场地进行消毒,人员进出必须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尽量避免外来人员、禽类、车辆、器具等进入生产区。如从外场引进鸽子,一定要隔离饲养30天以上,经观察确认引进的鸽群健康后才可以混入本场鸽群。在转场长途运输或天气突变时,可给鸽群适量加喂维生素C或多种维生素,
以增强鸽群的抗应激能力。
(2)定期做好疫苗接种和免疫监测:目前国内尚没有鸽新城疫专用疫苗,在生产中多采用鸡新城疫疫苗实践证明,鸡新城疫系中LaSota株、N79株、Clone30株三种弱毒冻干活疫苗对鸽新城疫有一定交叉保护力,临诊使用也是安全的。但鸡新城疫系毒株已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划定为强毒,鸡新城疫系冻干活疫苗要慎重选用,尤其严禁用于首免,它会给养鸽场带来生物安全隐患甚至直接产生危害。
具体可分为没有被鸽新城疫污染的鸽场和被鸽新城疫污染的鸽场两个方面区别制定免疫程序。没有被鸽新城疫污染鸽场的免疫程序:①20~25日龄,鸡新城疫Ⅳ系弱毒活疫苗2倍量滴鼻、点眼。②50~60日龄,鸡新城疫Ⅳ系弱毒活疫苗2~3倍量饮水或喷雾。③开产前10~20日,鸡新城疫Ⅳ系弱毒活疫苗2~3倍量饮水或喷雾,或注射鸡新城疫油乳剂灭活疫苗0.5毫升/羽。④产蛋期间,每6个月鸡新城疫Ⅳ系弱毒活疫苗2~3倍量饮水或喷雾,或每12个月注射鸡新城疫油乳剂灭活疫苗0.5毫升/羽。
被鸽新城疫污染鸽场的免疫程序:①15~25日龄,鸡新城疫Ⅳ系弱毒活疫苗2~3倍量滴鼻、点眼并注射鸡新城疫油乳剂灭活疫苗03毫升/羽。②45~55日龄鸡新城疫Ⅳ系弱毒活疫苗2倍量饮水或喷雾+注射鸡新城疫油乳剂灭活疫苗0.4毫升/羽。③开产前7~10日,新城疫Ⅳ系弱毒活疫苗~4倍量饮水或喷雾+注射鸡新城疫油乳剂灭活疫苗0.5毫升/羽。④产蛋期间每9~12个月用鸡新城疫Ⅳ系弱毒活疫苗3~5倍量饮水或喷雾+注射鸡新城疫油乳剂灭活疫苗0.5毫升/羽。以上免疫程序仅供参考,最好跟踪检测鸽新城疫抗体,根据鸽群监测到的抗体水平,结合本场实际和当地周边疫情流行情况,制定适合本场的合理免疫程序,并跟踪检查免疫效果。如果灭活苗选用含有与本场相匹配的毒株研制的鸽新城疫油乳剂灭活疫苗,效果会更好些。
(3)做好其他疫病的防控工作:主要做好禽流感、鸽痘等疾病的常规免疫预防工作,同时注意其他常见疾病的预防工作,如鸽毛滴虫病、大肠杆菌病、曲霉菌病等。通过针对性措施,减少这些疾病的暴发,从而降低鸽新城疫的发生。
(4)发病后的处理:鸽场一旦发生本病,首先做好隔离封锁工作,将发病鸽挑出来送往隔离区,及时淘汰症状严重的鸽,对病死鸽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疫情的扩大。其次,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环境消毒和带鸽消毒工作,可选用亚氯酸钠(按1:1稀释)或2%氢氧化钠进行环境消毒,选用百毒杀(按1:稀释)带鸽消毒,并注意减少应激,避免受凉、受热、惊吓等。第三,对健康鸽进行紧急免疫,每只皮下注射鸡新城疫油乳剂灭活疫苗0.5毫升,必要时可采用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同时免疫,能有效阻止疫情的蔓延在发病早期或对症状较轻的病鸽,可采取治标、治本和扶正管齐下的措施,有利于控制疫情,促进病鸽的康复。
①抗病毒:解决病毒血症,是治本措施。可选用一些抗病毒的药物,如干扰素、白介素、细胞因子等生物制品,双黄连、黄芪多糖等中草药制剂抗病毒防治效果显著。另外,使用抗新城疫卵黄抗体、高免血清治疗发病鸽,亦有成功治愈的病例报道
②清热解毒:解除鸽子体内高热,是治标措施。由于病毒血症引起鸽子体温升高,发高热,造成鸽饮食欲下降、精神沉郁、消化不良、拉墨绿色粪便,采取清热解毒治疗会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中草药或中草药制剂,具有清热败毒功效的中草药有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板蓝根、大青叶黄连、黄柏等,方剂有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梔子)、消黄散(黄药子、白药子、知母、栀子、黄芩、大黄、连翘、郁金)等。治疗本病可试用中药银翘解毒片,1次半片至1片,1日2次,连喂5天。也可用黄芩克、桔梗70克、半夏70克、桑白皮80克、枇杷80克、陈皮30克、甘草30克、薄荷30克(后下),煎水供只饮用1天,连用3天。此外还可用金银花、板蓝根、大青叶各20克,煎水饮服或灌服,每只鸽每次5毫升,日服2次。
③抗菌消炎:修复肠道菌群,解决肠炎,防止细菌继发感染。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广谱抗生(如强力霉素、环丙沙星、氟苯尼考等)
④活血化瘀:血瘀阻于脑会引起扭头曲颈等神经症状,常选用川芎、桃仁、红花、银杏、丹参、三七等药物组成方剂,可缓解和预防神经症状的发生,有利于鸽子的康复。
⑤增强抵抗力:补充体能,解决体弱体虚问题。可在饲料中增加营养成分(如速补多维、维生素C等),加强饲养管理,避免应激。
二、鸽痘
鸽痘是鸽的一种常见、接触性、高度传染性病毒病。鸽痘传播慢,其特征是体表无羽毛部位皮肤出现散在的、结节状痘痂(皮肤型);或上呼吸道、嘴角、口腔、咽喉和食道黏膜出现纤维性坏死,形成一层黄白色干酪样假膜(黏膜型,又称白喉型)从而影响运动、吞咽、呼吸,极易造成患病鸽因饥饿或窒息而死亡随着养鸽业的发展,本病的发生和流行也日益严重,成为影响养鸽经济效益的重要疫病之一。
1.病原
鸽痘由鸽痘病毒感染所引起。鸽痘病毒是痘病毒科、禽痘病毒属的成员之一,大小~纳米,是已知最大的动物病毒。某些禽痘病毒具有较强的宿主特异性,在自然条件下,往往对同种宿主有致病性,对异种宿主不致病或致病性弱,但有些禽痘病毒在人工感染时也可使异种宿主致病。鸡痘病毒是最常见的禽痘病毒类型,是该属的代表种,危害很大,致病力较强,可引起鸽、鹌、火鸡、麻雀等禽类感染发病。鸽痘病毒对鸽的致病力较强,对鸡和火鸡仅产生轻度感染,对其他家禽不感染。由于鸽痘病毒与鸡痘病毒在抗原性上非常相似,对鸡和火鸡具有强的免疫原性,故可选用鸽痘病毒作为种毒研制疫苗,用于预防鸡痘和火鸡痘。
鸽痘病毒大量存在于病鸽的皮肤和黏膜病灶中,在痘痂内含病毒最多。本病毒对外界自然因素抵抗力相当强,阳光照射数周仍可保持活力。对干燥有明显的抵抗力,在干燥痂皮中能存活几个月甚至数年之久,冷冻干燥和50%甘油盐水可使鸽痘病毒长期保持活力达几年,-15℃下保存多年后仍有致病性对乙醚有抵抗力,可耐1苯酚和0.1%福尔马林达9天。对氯仿敏感,在鸽粪和泥土中活力通常不超过几周,在腐败的环境中本病毒很快死亡。常用消毒剂如1%氢氧化钠、1%醋酸、0.1%升汞可在5~10分钟内杀死鸽痘病毒;福尔马林溶液熏蒸,经1.5小时可杀死本病毒;50℃加热0.5小时或60℃加热8分钟能杀死本病毒。
2.流行病学
不同品种、日龄和性别的鸽子均会感染鸽痘。未曾接触过鸽痘病毒的巢中乳鸽因羽毛少、抵抗力差,易感性最高,发病率可达95%以上,死亡率可达10%~40%。青年鸽易感性次之,发病率一般在50%左右。成年鸽发病率较低,尤其是接触过鸽痘病毒或感染后康复的鸽可终生免疫。一旦鸽场发生了鸽痘,以后会多年持续存在,很易暴发,对未接种过鸽痘疫苗的鸽子构成严重威胁。
鸽痘通常经病鸽与健康鸽直接接触而传染。脱落和碎散的痘痂是传播鸽痘病毒的主要形式。痘病毒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而侵入多见于头部、鼻瘤,因笼具引起外伤而传播,或经过拔毛后从毛囊侵入,或因口腔、食道和眼结膜的黏膜破损而侵入。鸽痘病毒属蚊传虫媒病毒,库蚊、疟蚊等吸血昆虫以及体表寄生虫如虱、螨等传播特别是蚊子在传播本病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蚊虫吸吮过病灶部的血液之后,带毒时间可长达10~30天,叮咬易感的健康鸽,很易引起感染发病,这是夏秋季节鸽痘流行的主要传播途径。由于鸽痘病毒耐干燥,在外界存活时间较长,其毒力可保存几个月。因此,人、物品和车辆等在传播病原上应予以重视。除通过直接接触而感染外,黏膜型鸽痘的病鸽消化道分泌液中含有大量病毒,可通过污染饮水、饲料和用具等间接感染。
饲养管理不良(如密度太大、拥挤、通风不良、阴暗潮湿、啄伤等)、体外寄生虫感染、维生素缺乏、混合感染(如混有鸽支原体感染等疫病)等因素的存在,可使鸽痘加速发生或病情加重,严重的可造成鸽子大批死亡。
鸽痘的发生与蚊虫叮咬极其相关,而蚊虫叮咬的发生与气温有很大的关系。蚊子在17℃以下一般不叮咬鸽子,在27℃以上时叮咬活跃,在37℃以上时叮咬迅速,故本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具体来说,我国南方地区3~10月份和北方地区5~8月份,为鸽痘的可能发生期。实际上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一般在夏、秋季多发生皮肤型鸽痘;其他季节则以黏膜型鸽痘多见
3.临诊症状与病理变化
鸽痘根据临诊表现可分3种类型,即皮肤型、黏膜型和混合型但以皮肤型多发。本病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4~10天,有时可长达2周后才出现症状。本病的病程通常为3~4周,但如果存在混合感染,则病程较长。如果痘病毒毒力较强,而控制措施又不得力则可引起鸽子从一部分感染发展为全群暴发。本病一般能逐渐康复,皮肤型的病例比黏膜型的更容易恢复。
鸽痘临诊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痘病毒毒力、病灶分布情况、鸽子体质和其他并发因素的影响。鸽痘产生的病理损伤—痘痂或假膜则比较明显和相对典型,往往通过肉眼即能识别。
(1)皮肤型:皮肤型鸽痘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但感染严重的病例或体质衰弱者,则表现精神委顿,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生长受阻。痘痂若在眼睑上,影响较为明显,鸽表现眼睛怕光,流泪,结膜炎,眼睑粘连乃至失明,影响采食,最终因饥饿衰竭而死亡。成年鸽影响产蛋,产蛋减少甚至于完全停产。病变发生在无羽毛、裸露的皮肤上,常可见眼睑、肛门等部位出现灰白色的细小痘疹。
随后体积迅速增大,形成如豌豆大的灰色或灰黄色结节,痘疹表面凹凸不平,结节坚硬而干燥,有时结节的数目很多,可互相连接而融合,产生大的痂块,3~4周后痂皮脱落,留下灰白色的瘢痕。
(2)黏膜型:俗称鸽白喉。病变发生在鼻腔、嘴角、口腔、咽喉、食道黏膜上。病初症状不明显,随着病程的发展,病鸽表现精神不振、厌食,眼和鼻孔流出的液体初为浆液性黏液,以后变为淡黄色的脓液。时间稍长,若波及眶下窦和眼结膜,则眼睑肿胀,结膜充满脓性或纤维蛋白性渗出物。鼻炎出现2~3天后,嘴角、口腔、和咽喉等处的黏膜出现痘疹。
初呈圆形的黄色斑点小结节,以后小结节相互融合形成一层黄白色干酪样的纤维性坏死性假膜,覆盖在黏膜上面,这些假膜是由坏死的黏膜组织和炎症渗出物凝固而成的。假膜不易剥落,有恶臭,撕去假膜则露出出血性溃疡面。随着病程的加深,口腔和喉部黏膜的假膜不断扩大和增厚,阻塞口腔和喉部,影响病鸽的吞咽和呼吸,嘴往往无法闭合,采食、饮水发生障碍,呼吸困难,病鸽频频张口呼吸,发出“嘎嘎”的声音。体重迅速减轻,精神委靡,生长不良。严重时,脱落的破碎小块痂皮掉进气管,会引起窒息,造成死亡,雏鸽的病死率可高达50%。
(3)混合型:是皮肤型与黏膜型混合发生的类型(图2-45)临诊上较多见,病情往往较单一类型的严重,危害也较大。病鸽表现明显的临诊症状,若发生肠炎,会出现严重腹泻,造成死亡;部分病例转为慢性肠炎,致使鸽生长不良,消瘦。
4.防治措施
预防措施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饲养环境,搞好鸽舍的卫生消毒防疫工作。注意鸽舍的布局要合理,饲养密度不宜过大,不同日龄、不同品种的鸽群应分群饲养,鸽舍保持良好的通风,供给充足的全价饲料和新鲜的保健砂,增强鸽子自身的抵抗力。避免各种原因引起的啄癖或机械性外伤,杜绝鸡、鸽混养。新引进的鸽子要经过隔离饲养,经30天观察,证实无疫病后方可合群。在夏、秋季应注意彻底消灭鸽舍内外的蚊子等吸血昆虫,可选用0.03%除虫菊酯、%溴氰菊酯、%氰戊菊酯和0.06%蝇毒灵等杀虫剂喷洒鸽舍、产蛋箱、地面及用具等,杀灭蚊虫,以防其传播疫病有的养鸽场在蚊虫盛行季节于鸽舍内安装电子灭蚊灯,取得良
好的灭蚊效果。采用中草药复方制剂对防治鸽痘也具有良好作用,方剂一(广西陈梦林提供):山芝麻、鱼腥草、一点红各克,加水0克,煮到浓缩一半,再兑水5倍,供鸽自由饮水。方剂二(上海许克坚提供):金银花50克、野菊花克、蒲公英50克、紫花地丁克、紫背天葵30克、黄芩30克、没药10克、乳香,,10克、连翘50克,煎熬3次,将第1次煎熬的药水与第2次、第3次煎熬的药水混合,然后按1:10稀释,供0只鸽子饮用。
预防本病最有效的方法是疫苗免疫。由于目前国内尚无商品化鸽痘疫苗通常用鸡痘活疫苗(鹌鹑化弱毒株)代替,有一定的交叉免疫保护效果。为预防鸽痘的发生,在鸽痘流行季节前进行疫苗免疫;在热带地区可在任何时间接种。在种鸽场和过去发生过本病的养鸽场,所有日龄的鸽(包括乳鸽)都要接种疫苗,对每批新生鸽应在可能发病的日龄以前就要接种疫苗鸽痘疫苗接种常用刺翼接种法,肌注、羽毛囊接种保护效果也较好,经口接种保护效果不确切、不稳定。刺种部位用75%乙醇消毒,不宜使用碘酒消毒;刺种后7~10天接种部位出现红肿,随后产生痂皮,2~3周痂皮脱落,故一般在刺种后7~10天应逐个检查,观察刺种部位是否有皮肤肿胀和结痂,刺种部位无反应者,应重新补刺。乳鸽出生3周以上接种,保护期可达9个月以上;成年鸽应在产蛋前再接种1次。
鸽子一旦发病,应严格隔离,及时治疗,严重的应淘汰,并经无害化处理(深埋或焚烧等),健康鸽应紧急接种疫苗,对鸽场内外环境加强消毒,增加鸽舍消毒次数。对患病鸽的治疗,皮肤型鸽痘可将硬痂揭去,然后在疤痕处涂上外用消毒药(如1%碘伏、0.5%紫汞、0.02%高锰酸钾溶液、1%聚维酮碘溶液等),同时可用0.1%结晶紫饮水,并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生素以防止继发感染。存在于皮肤病灶中的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因此经隔离治愈的病鸽应在完全康复2个月后才能合群。黏膜型鸽痘早期可用庆大霉素眼药水点眼治疗,用0.4%盐酸吗啉胍饮水;口腔有病灶时,可先用镊子剥去假膜,用0.01%高锰酸钾溶液或0.2%聚维酮碘溶液冲洗,再涂碘甘油,或撒上冰硼酸;同时,在饲料中添加0.2%阿莫西林或0.3%泰乐菌素,防止继发感染,尤其是防止葡萄球菌的感染;另外在饲料中添加规定剂量3~5倍的多种维生素,增强鸽子抗应激能力,提高鸽子的耐受力,降低患病鸽的死亡率。
三、禽流感
禽流感又称欧洲鸡瘟、真性鸡瘟。本病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家禽和野禽)的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综合征。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是目前危害养禽业最严重的疫病之一。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根据致病性的不同,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低致病性禽流感和无致病性禽流感。我国仅将高致病性禽流感列入一类动物疫病,低致病性禽流感被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只有高致病性禽流感才是人兽共患病,故大家不要谈“流”色变
年我国广东鸡群首先报道发生H9N2低致病性禽流感,以引起呼吸道症状、产蛋下降为主;年我国家禽暴发49起H5N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出现大面积死亡,扑杀了万只家禽,亚洲约1亿只家禽病死或被扑杀。可见,禽流感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已成为严重威胁养禽业的疫病。
1.病原
禽流感病毒为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的成员,根据流感病毒核蛋白(NP)和基质蛋白(MS)抗原性的不同,可将流感病毒分为A、B、C3个血清型。禽流感属于A型,A型流感病毒能感染多
种动物,包括人、猪、马、禽、海豹等。病毒粒子呈杆状或球状直径为80-纳米,表面长有10~12纳米的密集钉状膜蛋白钉状膜蛋白有两种,一种血凝素(HA),具有血凝活性,能凝集禽类和哺乳动物红细胞;另一种是神经氨酸酶(NA)由于不同禽流感病毒的HA和NA有不同的抗原性,目前已发现有16种HA和9种NA,分别命名为H~H16和N1~N9,不同的HA抗原或NA抗原之间无交叉反应或交叉保护比较差如果HA和NA基因随意重排,则可产成种禽流感病毒亚型。同时,禽流感病毒的另一特点就是、病毒的抗原性变异高,在病毒增殖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基因漂移、遗传重组而变异,使禽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和致病性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不断出现新的毒株。禽流感病毒虽然亚型众多,但多数毒株是低致病性的,只有H5和H7亚型的少数毒株是高致病性的。迄今为止,高致病性禽流感都是H5、H7亚型,家禽、水禽、特禽、珍禽、候鸟和猫科动物等对高致病性禽流感易感,一旦被感染,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至于鸽是否被高致病性禽流感感染发病,目前尚有不少争论
禽流感病毒没有超常的稳定性,对理化因素并没有超常的抵抗力。禽流感病毒对氯仿、乙醚、丙酮、去污剂等脂溶剂比较敏感。本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60℃10分钟、65℃5分钟或更短的时间均可使之失去感染性。紫外线照射很快被灭活,在阳光直射下40~48小时也可使其灭活。福尔马林、高锰酸钾、过氧乙酸、氢氧化钠、漂白粉、二氯异氰尿酸钠、新洁尔灭、消毒灵等消毒剂均能迅速破坏其感染性。但禽流感病毒对湿冷有抵抗力,病毒在冷冻禽肉和骨髓中可存活10个月以上,在-20℃低温、干燥或甘油中病毒可保存数月至1年以上,在一℃低温下存活42个月以上。在干燥的血块中天或粪便中90天仍可存活,在感染的机体组织中具有更长时间的活性。
2.流行病学
禽流感病毒在自然条件下能感染多种禽类,至少在50种禽类中发现了禽流感病毒或抗体。在自然条件下火鸡、鸡、鸭最为易感其次是珍珠鸡、野鸡和孔雀,鸟类中燕鸥、燕子、麻雀等也易感鹅和鸽易感性较低,哺乳动物一般不易感。毕英佐等已经在华南地区从病死鸽中分离到H9亚型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贾贝贝进行活禽市场的鸽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鸽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抗体阳性率达24.4%;年冬季安徽省、浙江省出现了H9亚型低致病性禽流感流行,涉及多个地区,发病急,传染快,以呼吸道疾病和产蛋率急剧下降为主,经济损失严重,提示
需重视H9亚型低致病性禽流感对鸽的危害,加强对禽流感的检测。
禽流感病毒很易因重组或漂移而变异,不同禽类和鸟类在禽流感传播中具有潜在中间宿主的作用,为保持和出现新的和潜在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毒株提供了条件。鸽子活动范围大,有与家禽、水禽以及其他自由迁徙鸟类的接触机会,因而鸽子可能与水禽一样也是禽流感基因重组病毒主要的储存库。鉴于鸽子在禽流感病毒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应该重视对鸽禽流感的防疫工作。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气温骤冷骤热的季节较易暴发,以冬春季为主要流行季节。
3.临诊症状
潜伏期从几小时到14天不等。禽流感的临诊症状千差万别,从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到呼吸系统疾病和产蛋下降,再到死亡率达%的急性败血症等多种表现形式。临诊症状主要表现为侵害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及神经系统的症状。疾病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病毒毒株的毒力、被感染的禽种及有无并发感染等。至今尚无鸽自然感染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报道。鸽感染H9N2亚型低致病性禽流感时,传播速度快,3~5天便能感染全场鸽群;发病率高达%;死亡率低,一般只有5%左右若混合或继发感染时,死亡率显著上升,可高达50%;产蛋下降明显,一般会下降50%以上,甚至停产。病鸽表现精神沉郁,可能有短时间发热,呆立,饮食欲减少;呼吸道症状表现明显,咳嗽,打喷嚏,呼吸困难,有啰音,重者张口呼吸或发出“怪叫”声,可视黏膜、冠发绀,严重的可窒息死亡。眼肿流泪,流鼻液下痢,部分拉绿色粪。产蛋率大幅下降,蛋品质下降,破蛋、砂壳蛋、软皮蛋和畸形蛋等不合格蛋增多部分鸽有头肿,眼结膜潮红、充血症状。
4.防治措施
目前,对禽流感尚无特效的防治药物,也无鸽专用禽流感疫苗。预防主要是严格检疫,把好国门关,防止禽流感从国外传入。不从有本病的鸽场、地区引种,防止引入本病。鸽场选址时应远离鸡场、水禽场等。本场严禁饲养鸡、鸭、鹅等禽类,以免横向交叉感染。鸽场应有良好隔离措施,避免与野鸟接触。严格执行卫生消毒防疫制度。
接种疫苗是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国家规定强制接种H5N亚型禽流感油乳剂灭活疫苗或禽流感基因重组苗,能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暴发。H9N2亚型低致病性禽流感油乳剂灭活疫苗是商业化、自主选择的疫苗,各鸽场可根据本场和当地疫情决定是否接种。若当地有本病流行,最好接种,以免被其他禽类传染而发病。免疫程序和方法(仅供参考):35-40日龄时首免,每只0.3毫升禽流感油乳剂灭活疫苗;开产前15~20天二免,每只0.5毫升;以后每隔9-12月接种1次,每只0.5-1毫升。接种部位一般选在鸽翼窝部、接种方式为皮下注射。使用具有清热败毒的中草药制剂或双黄连、黄芪多糖等抗病毒中成药对H9亚型低致病性禽流感有一定的预防和早期治疗作用;干扰素、白介素等生物制品也有一定的早期治疗效果。若发生H亚型低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应严格执行兽医卫生防疫措施,将病鸽全部淘汰,对病死鸽、垫料和鸽粪实行无害化处理;严密封锁鸽场,彻底消毒;对健康鸽进行紧急免疫,每只皮下注射H9N2亚型禽流感油乳剂灭活疫苗0.5毫升。
四、鸽腺病毒感染
鸽腺病毒存在于鸽眼、呼吸道和上消化道的黏膜内,平时呈隐性感染,一般很少将腺病毒当作原发性病原体,常见于其他疾病的并发症(例如混合感染鸽大肠杆菌病等,也可见于有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的鸽群(如黄曲霉菌毒素中毒,这样腺病毒很快就发挥机会性病原体的作用,引起鸽子呼吸道、肝脏及消化道方面的疾病。鸽腺病毒感染不仅有急性嗉囊炎和肠炎的病型,有时也会出现鸽包涵体性肝炎或鸽支气管炎的病型。
1.病原
腺病毒科分为哺乳动物腺病毒和禽腺病毒两个属。鸽腺病毒是禽腺病毒的一员。目前将禽腺病毒分为3个群。禽腺病毒1群来自鸡、火鸡、鹅和鸽等禽类,具有共同的群特异抗原。禽腺病毒1群血清学分类,从细胞培养物上生长情况以及其核酸特性的比较和分析,禽腺病毒群至少有12个血清型,但目前在病鸽身上分离到的只有第8型腺病毒。Ⅱ群包括火鸡出血性肠炎、大理石脾病和鸡脾肿大症的病毒,这些病毒具有可与群相区别的群特异抗原,它们在形态、化学组成等方面与Ⅰ群腺病毒相似,彼此可用限制性内切酶指纹图谱和单克隆抗体加以区分。Ⅲ群是与产蛋下降综合征有关的病毒以及来自鸭的相关病毒,具有与群部分相同的抗原。
目前已确认鸽腺病毒分为1群腺病毒(又称典型腺病毒)和Ⅱ群腺病毒(又称坏死性肝炎病毒)。腺病毒在原发或继发病原的确切作用尚不完全清楚。
自然界腺病毒的抵抗力较强,对热的抵抗力相对强,在室温下可保持活性达6个月之久,在4℃可存活70天,50℃存活10~20分钟,56℃存活5分钟。抗酸,可耐受pH3~9,故能通过胃肠道而不被杀灭,仍保持其活性。由于没有脂质囊膜,对脂溶剂,如乙醚、氯仿、胰蛋白酶等具有抵抗力。0.1%甲醛和0.1%聚维酮碘是有效的消毒剂
2.流行病学
血清学调查证明,腺病毒感染在家禽中广泛存在,可从鸡、火鸡、野鸡、鸽、鹌鹑和鹅等禽类中分离到,并广泛存在抗体。我国鸡的腺病毒阳性率为8%~60%;据王金和()的调查发现,腺病毒在台湾地区鸽的阳性率为63%。
腺病毒可保持潜伏感染,从健康鸽肠道内也常常可以检测出非病原性腺病毒。病鸽呼吸道的分泌物、呕吐物带有大量腺病毒,会污染空气、水源、饲料等,致使腺病毒在环境中可广泛存在,散布于粪便、巢盆、鸽笼、饲料和用具等处,其中在粪便中病毒滴度最高,很易水平传播。直接接触粪便是主要传播方式,空气、人员和用具等也可水平传播。另外,垂直传播也是非常重要的途径,腺病毒可通过种蛋传播。
本病一年四季都会感染发病,但有一定的季节性,即每年的27月是主要流行期,尤其好发于春夏冷热交替时节。本病发生快,传播迅速,发病率高达%;死亡率比较低,一般只有2%-3%6,
但若与大肠杆菌或球虫混合感染,死亡率会上升。
3.临诊症状与病理变化
鸽腺病毒感染是全身感染疾病,临诊症状不典型,没有特征性病变。潜伏期3~5天。病鸽感染后3~4天的死亡率最高,但也有维持2~4周以上的病鸽,只出现下痢现象。鸽I群腺病毒感染也称为“幼鸽下痢症”,表现急性嗉囊炎和肠炎,嗉囊积食,特征是上吐下泻。I群腺病毒主要感染1年内的鸽子,尤其是3~5月龄的幼鸽,赛鸽更易感。临诊可见患病鸽精神委顿,羽毛蓬松,厌食,蹲伏,体温上升,贪饮嗉囊胀大且呈软样,呕吐,突发性腹泻,粪便大多呈淡黄色或黄绿色水样,有时呈白色。
体重下降,脱水。疾病传播很快,数天后,鸽棚内的鸽子就有可能全群感染,发病率通常达%,但死亡率通常较低(除非有大肠杆菌等并发感染)。没有混合感染的鸽子,大约2周就可康复,但飞翔能力较差(持续几周到数月)剖检的主要病变是嗉囊炎、肠炎和肝炎,嗉囊内容物不消化,酸败发臭;
急性卡他性肠炎,肠黏膜表面被覆多量浆液和炎性渗出物,黏膜潮红、肿胀,有时呈点状或线状出血;肝色浅,质脆,肿大。
Ⅱ群腺病毒可感染10日龄到6岁的任何阶段的鸽子。一般很少见有临诊症状,被感染的鸽子通常24~48小时死亡。Ⅱ群腺病毒持续感染的时间可达6~8周,并不断有新的零星病例发生,死亡率30%~70%,甚至可达%。也有报道,鸽子感染Ⅱ群腺病毒后,鸽棚里的一些鸽子很快出现死亡,而其他鸽子却仍然完好无损。剖检无特征性病变,主要病变有肝炎,肝脏颜色变浅至微黄色、肿大,肝和骨骼肌有时有出血斑。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显示,被感染的鸽子肝脏大面积坏死,肝细胞核内出现嗜酸性或嗜中性的包涵体。Ⅰ群腺病毒病有时被误诊为“包涵体性肝炎”,是基于病理组织学角度考虑的。鸽子的小肠上皮绒毛细胞出现萎缩,细胞核内有包涵体。
4.防治措施
腺病毒往往隐性感染,只有受应激等因素造成免疫力下降时才会致病,故只要加强日常饲养管理,满足鸽子的营养需要,做好卫生消毒工作,定期驱虫,减少各种应激,提高自身抵抗,即可降低受感染的概率。
目前,国内暂时没有商业化鸽专用腺病毒疫苗,根据目前的知识,尚不能确定腺病毒在疾病中的原发作用,因此没有用疫菌进行免疫的必要。据国外研究报道,鸡产蛋下降综合征油乳剂灭活疫苗对鸽腺病毒感染有一定的交叉保护作用。
发生鸽腺病毒感染后,首先对患病鸽立即停止喂料,嗉囊肿胀严重的,可使用0.1%聚维酮碘溶液或0.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嗉囊,并提供电解质多维饮水、适时喂服维生素C水溶液,以防止败血和组织坏死;喂服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以促进胃蠕动,加强排空待嗉囊内留存食物消化排空后再少量、多次喂料。其次,及时采取抗病毒治疗,以控制毒血症。业内已证明,穿心莲具有抗菌和抗病毒功效、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对治疗腺病毒感染有不错的效果。对轻者、群体可口服用药,严重的可注射穿心莲注射液。第三,采取抗菌治疗,以防止败血症的发生。选择一些治疗肠炎的抗生素如黄连素、诺氟沙星、卡那霉素、氟苯尼考等。最后,喂服微生态制剂、以重建肠道菌群平衡。经以上措施,一般3~5天基本恢复正常,并且治愈后不易复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