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儿科名医肖正安
一
1.定义:哮喘即是小儿喉中痰鸣,呼吸气急,反复发作的一种肺系疾病。
2.病名:哮与喘在中医古代并不十分明确划分。《黄帝内经》只有“喘”的记载;《金匮要略》只有“喉中如水鸡声”的记载;《诸病源候论》有“呷嗽”的论述,“呷嗽”多指哮证。
到了明清时代,哮与喘则分别立论,如李梴《医学入门》说:“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又如李用粹《证治汇补》说:“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又喘促而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
哮多兼喘,喘不一定兼哮,故前人把哮喘分为两证,实则小儿哮喘往往两证俱存,所以在临床上哮与喘又往往并提。
在十年以前会有学者认为:毛细支气管炎、哮喘性支气管炎、哮喘三者可能是一种疾病不同时期的表现。
3.证候特点:呼吸困难,气急痰鸣,声如线鋸或如水鸡声,甚则颈脉怒张、抬屑撷肚,嘴唇爪甲青桨。
4.证型:小儿哮喘的症型,临床一般有:风寒、风热、湿热、肺热、痰湿、痰火、肺虛等几种证型,其中以风热入湿热、痰火、痰湿为最多,它和成人以风寒为多见者不同。
5.治疗总则:根据发作时的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治法外,常以宣肺降逆,祛痰平喘为总的治疗原则。哮喘发作以祛邪为主,哮喘未发时以扶正为主。
6.发病季节: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说:“一遇风寒,便窒塞道路,气息急促,故多发于冬初。”小儿哮喘常在冬春发作,夏秋发作者较少。
7.发病年龄: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说:“哮证大都感于幼稚之时,客犯盐醋。儿童7-8岁以前,2-3岁尤多,如不彻底治疗,将遗患终身。
二
病因病理
《内经·素问·至其要大论》云:“诸气愤郁,皆属于肺。”小儿哮喘乃肺气愤郁——气逆、喘急、痞闷之证。
《普济方》云:“上不得下降,下不得上升,中不得中消,则令关膈不通,气道不利,邪客肺经,痰停胃脘,与气相逆,肺脘壅隘,故喘急鸣息。”
由此可知,哮喘之发,是由痰阻气道,关膈不通,气道不利,气上不下,故有气急喘鸣之患。《类证治裁》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宜,斯喘作焉。”
《诸病源候论》说“其胸膈饮多者,嗽则气动于痰,上搏咽喉之间,痰气相击,随嗽动息,呀呷有声,谓之呷嗽。”然哮喘之作,莫不有痰,痰生于脾湿,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痰阻气逆则呼吸不利,气逆于上则肾气不纳,气拒于下则肺气不出,由此可知哮喘为肺脾肾三脏之病,而三脏之中,又以肺脾更为主要,茲将致哮喘之因分述如下。
1.邪失表散,风痰不化:
由于小儿将息失慎,寒温失调,威受外邪,郁于肺卫,滞于肺络,肺气不宣,则生痰发嗽。如失表散则风痰不化,日久结成顽痰,则发为哮喘,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云:“哮证亦由初感外邪,失于表散,邪伏于里,留于肺俞,故频发频止,淹缠岁月……。”
2.表邪未罢,过食酸碱:
由于感受风寒之后,表邪未散,过食酸咸,闭阻肺窍,酸涩收敛而致表邪不散,肺气不宣,致气滞生痰而发哮喘,《杂病源流犀烛》说:“哮证大都感于幻稚之时,客犯盐醋,透渗气脘,一遇风寒,便窒塞道路,气息急促。”
《杂病证治新义》引何梦落云:“哮者……得之食味酸咸太过,渗透气管,痰入结聚,一遇风寒,气郁痰壅即发。”
3.水入口鼻,肺气受嗆:
由于小儿不慎,堕入水中,水入口鼻,传之于肺,肺气被嗆,水停于肺,化而为痰,清肃失调,逆而不顺,故生喘哮,正如从《幼科释謎》引罗谦甫所云:“小儿齁?证……或堕水中,水入口鼻,传之于肺,故痰母发动而风随之,风痰潮紧,气促而喘,乃成痼疾。”李梃亦说:“水哮者,因幼时被水停蓄于肺为痰。”
由此可知肺气被水所呛,水入于肺,是致生哮喘的原因之一。如因乳哺不慎,被乳或水所呛者,亦不在例外。
4.治疗不当,用药有误:
由于小儿外感咳嗽,表邪未尽,病家要求洽愈心切,医者不与祛风化痰,解表宣肺,欲取速效,施用酸涩收斂过早,而致表邪不去,邪留于内,肺气郁闭,痰液内结而成,故食嘉营《医门法律》有“邪暖频,断不可用劫涩药”之戒。
虽上述几种原因,皆可致生哮喘,如经治疗,证虽暂缓,但病根未除,若遇风寒外侵,湿热内郁,痰火上攻,触动老痰,病邪复发,所以秦景明《证因脉治》说:“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巢血,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合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证作矣。”
故知膈间老痰,一遇外邪引动,痰搏喉间,随呼吸之气动息,而产生哮鸣齁?之声,亦如《证治汇补》所说:“哮即痰喘之人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幼科释謎》引《圣惠方》说:“小儿嗽而呀呷作声者,由胸膈痰多嗽动,其痰上搏于咽喉之间,痰与气相击,随嗽动息,呀呷有声。”
哮喘的病因病理示意表
三
辨证施治
1.哮喘发作时的症治
古代对于哮喘的分型,多以酿成哮喘的原因来划分的,诸如盐哮、酸哮、水哮等,也有以哮喘的寒热虛实哮等,前者多指造成哮喘的原因,后者多指哮喘的证候表现。
依据现在临床常见证型,多以诱发的原因而分型,从而指导发作期的治疗。兹分述如下:
(1)风寒哮喘
证候:咳嗽痰清或吐风泡沫痰,喉间痰响,哮鸣齁?,呼吸喘促,恶寒无汗,发热或不发热,鼻塞声重,常流清涕,面色青白,唇淡或紫,舌淡白,脉象浮紧,指纹青红。
证解:由于风寒束于肌表,玄腑闭塞,所以有恶寒无汗,寒邪滞肺,气不宣畅,故见鼻塞声重;腠理阻遏,肺气郁闭,肃降无权,故见气逆喘促;咳嗽痰动,上搏咽喉,痰与气击,痰随气动,故见喉中痰鸣,呀呷有声,哮喘齁?由此而发;寒滞肺窍,故清涕常流;二便自调、面色青白,唇舌淡白,指纹青红,昔是风寒证之象;脉象浮紧,是为寒邪在表之证。
治法:散寒不喘,祛痰降逆。
方例:华盖散《和剂局方》。
药味:麻黄、杏仁、陈皮、赤茯苓、苏子、桑皮(或制桑皮)、甘草。
加减:咳甚者加紫菀、冬花;哮甚者加白芥子;喘甚者加葶苈子;痰多者加半夏。如寒邪更甚者,亦可用小青龙汤,《伤寒论》麻黄、桂枝、白芍,五味,法夏,干姜,甘草、细辛。
(2)风热哮喘
证候:呼吸急迫,喘息痰鸣,颈脉怒张,咳嗽痰稠、鼻流浊涕、发热,自汗,口渴、心烦、大便或秘,面赤唇红,舌赤、苔白或黄,喉核赤肿、脉象浮数、指纹青紫。
证解:风热袭肺,肺失清肃,则气逆喘急,呼吸不畅;痰气相击,则痰鸣哮吼;喉为肺之通道,风热伤肺,则喉核赤肿;热伤津液,则心烦口渴,咳嗽痰稠;由于呼吸困难,气滞血郁,故有颈脉怒张;面赤唇红,舌赤苔黄,是热证之象;鼻流浊涕,脉象浮数,为表热之证。
治法:辛凉宣肺,降逆平喘。
方例:麻杏石甘汤加味《伤寒论》。
药味:麻黄、杏仁、石膏、薄荷、瓜壳、前胡、大力、射干、桑皮、冬花。
加减:喘甚者加苦葶苈;哮甚者加苏子、白芥子;咳甚者加白前根;痰多者加海浮石。
(3)湿热哮喘
证候:咳嗽哮喘,痰壅气急,胸痞腹胀,倦怠不食,暮热自汗,身热不扬,或不发热,渴不多饮,大便稀溏,小便赤涩,面垢唇红,舌红苔黄腻,脉象濡数,指纹紫滞。
证解:由于小儿坐卧湿地,湿自外侵,或因饮食失宜,生冷过度,伤害脾阳,脾不运湿,湿邪化热,水停成痰,痰涎上潮,肺气壅阻,气逆不下,故见咳嗽哮喘,痰壅气急;
湿阻中阳,郁闭不宜,故有胸痞腹胀,倦怠不食;湿多浊腻,故见暮热自汗,身热不扬,渴不多饮等证;便溏尿涩,面垢苔腻,脉象濡数,均为湿热内蕴之证。
治法:清热渗湿,涤痰平喘。
方例:加味千金苇茎汤《温病条辨》。
药味:苇茎、桃仁,苡仁、冬瓜仁、杏仁、滑石。
加减:热甚者加黄芩;湿甚者加半夏、陈皮,喘甚者加苏子,葶力;痰甚者加川贝母。
(4)痰火哮喘
证候:咳嗽哮喘,呼吸急迫,胸吸抬肩,口渴引饮,烦躁不宁,痰黄而稠,发热或不发热,小便短少,大便秘结,面赤唇红,舌赤苔黄糙,脉象滑数,指纹青紫。
证解:由于热痰内郁,上蒸于肺,肺失肃降,痰壅气逆,故见咳嗽气喘,呼吸急迫,胸吸抬肩;痰火内扰,肺胃热盛,津液受灼,故有口渴引饮,烦躁不宁,大便秘结,舌赤黄燥等证,脉象滑数则是痰火之证。
治法:清火泄肺,豁痰平喘。
方例:葶苈丸加味《小儿药证直决》。
药味:葶苈、防己、杏仁、瓜蒌、黑丑牛、白丑牛。
加减:痰甚加海浮石、瓜蒌霜;喘甚者加桑皮、冬花;哮甚者加苏子、白芥子。
(5)痰湿哮喘
证候:咳嗽痰壅,喉中哮鸣,喘气促,痰涎消稀,胸膈痞滿,不欲饮食,二便自调,面黄唇淡,舌质淡红,舌苔白厚,脉象沉滑,指纹沉滞。
证解:由于小儿素体脾虛,中阳不运,湿邪内留,蘊结为痰,湿痰上壅,则喉中哮鸣;痰阻气道,肺失肃降,则喘急气促;脾阻不运,则胸膈痞滿,不欲饮食;舌苔白厚,脉象沉滑,是痰湿的表现。
治法:祛痰燥湿、降逆平喘。
方例:六安煎《景岳全书》加味。
药味:陈皮、法夏、茯苓、杏仁、白芥子、瓜壳、前胡、紫菀、冬花、甘草、苏子。
加减:湿邪盛者加白术;喘甚者加麻黄;哮甚着加苏子;痰甚者加牙皂、枯矾。
(6)肺热哮喘
证候:呼吸喘促,喉中哮鸣,咳嗽阵作,痰黄而稠,咯痰不爽,自汗口渴,小便黄少,大便干结,面赤鼻红,唇红舌红,舌苔黄厚,脉象滑数,指纹青紫。
证解:肺热壅盛,清肃失司,肺气上逆,故见呼吸喘促;热痰上壅,阻塞气道,呼吸不利,故有喉中痰鸣;热伤津液,则痰黄而稠,且咯痰不爽;大便干结,口渴尿黄,亦为津亏之象,面赤鼻红,舌苔黄厚,脉象滑数,均是肺热痰火之证。
治法:清肺泻热,降逆平喘。
方例:定喘湯《摄生众妙方》。
药味:白果、麻黄、苏子,款冬花、桑皮、黄芩、杏仁、半夏、甘草。
加减:喘甚气逆而不降者,加葶苈子、沉香;喉鸣哮甚者加白芥子;咳甚痰多者加海浮石、冬瓜仁。
(7)肺虛哮喘
证候:呼吸喘促,气短息微,痰阻声哮,虛汗自出,体倦无力,面白唇淡,舌淡苔白,指纹青红,脉象虛弱。
证解:肺气虛衰,短气不足一息,故见呼吸喘促而气短息微;肺气虛弱,卫表不固,所以虚汗自出;体倦无力,面白唇淡,均为虚寒之象。
治法:补虚益气,敛肺平喘。
方例:五味子湯《医宗金鉴》。
药味:五味子、麦冬、人参、陈皮、杏仁。
加减:肺气虛极者加阿胶。
2.哮喘缓解期的善后疗法
本病发作时,控制症状较易,而防止复发,根治甚难。解放以后,不少中西医学者,在这方面曾经做了很多的研究。
根据杂志报导及书刊记载,西医方面,如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胎盘片、胰岛素、维丁胶钙、复合VB、人血疗法、自尿疗法、死卡介苗,过期麻疹疫苗、哮喘菌苗、内菌素等;中医方面如培补脾肾方药、猪翠丸、猪膀胱、猫胎衣、燕窝坭、鸡蛋汁、熨胸方等;
针灸或新医疗法方面,如常规针刺和灸法针刺四缝穴,鹵碱注射液穴位埋?、脐带块组织液穴位埋?、地龙注射液穴位注射,以及穴位埋线等其它还有体育鍛炼等等。以上这些方法大都是中西医结合治疗,但到目前为止,仍无十分满意的根治方法。
本病主要是由于发作期临时控制症状,而未能根治,时间愈久,则愈是根深蒂固,有的七、八岁时可以自癒,如七、八岁以后不癒者,多为终身痼疾。所以陈复正说:“夫喘者恶候也”。
根据脾为生痰之源,气出于肺而根于肾的理论,及其治法、在于哮喘发作症状控制以后,根据《幼幼集成》提出:“于未发时,可预防之”的原则。平时服药一段时间,可能少发或不发,逐渐达到根治的目的。
治法:祛除脾湿、补肾扶正。
方例:金水六君煎《景岳全方》加味。
药味:陈皮、半夏、茯苓、熟地、当归、黑故纸、菟丝子、胡桃肉、女贞子、乌贼骨、甘草。还可加补骨脂。
▽▽五运六气脉学
针灸
振荡中医经方
腹诊
儿推
艾灸
节气获取干货合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