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重于治陈昌福老师细说用药物难以有效治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lx/index.html
腾氏水产商务网独家报道:

作者

陈昌福华中农业大学

来源

腾氏水产商务网-当代水产

往期精彩报道:死鱼千万斤!动辄上万斤损耗,不明鱼病肆虐黄骨养殖区,湖州、荆州成重灾区,四川、广西受影响陈昌福:为什么养殖鱼类的疾病越来越难以防控?这些深究的原因你一定要懂!

我国是淡水水产养殖大国,不仅以巨大的淡水水产品养殖产量稳居世界首位,而且养殖品种之多也当属世界第一。随着淡水养殖鱼类人工育苗技术获得重大突破,以及人工配合饲料科学技术得到巨大的进步,单位面积内淡水养殖鱼类苗种放养数量和养殖成鱼的产出数量均大幅度地增加。总体而言,由于淡水养殖科学技术的进步,水产养殖业者的经济收益已经有了较大幅度地提高,这是毋庸置疑的现实状况。

然而,随着淡水养殖鱼类苗种放养密度的大幅度增加,水产养殖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疾病发生频率以及疾病种类正在逐年增多。目前,淡水养殖鱼类的各种病害正在严重地威胁着水产养殖业者的经济效益,因为淡水养殖鱼类病害造成巨额经济损失而导致水产养殖业者破产或返贫的事例并非鲜见。

几十年来,我国在水产养殖动物疾病学的相关研究中,已经取得了很大幅度的科技进步和众多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对于淡水养殖鱼类各种疾病的病原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方面,已经由几十年前主要在个体水平(如对寄生在各种淡水养殖鱼类体内外的寄生虫进行分类、鉴定其种类和相关寄生生物学等)上的研究、发展到后来在细胞水平上进行研究,而现在对于各种疾病的病原生物即使在其种类鉴定方面,研究者们也大多是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和技术进行研究的了。

在对淡水养殖鱼类各种疾病的药物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迄今为止,我国已经获得农业农村部许可生产、销售的“国标渔药”就多达多种,从渔药的种类之多和产销量之大的角度而言,我国渔药制售与使用量在世界上也毫无疑问是位列第一的。不过,虽然已经有了大量“国标渔药”可供治疗淡水养殖鱼类的各种疾病,但是,在淡水养殖鱼类疾病中还是有一部分疾病是无药可治的。本文简要介绍这些尚无药可治的淡水养殖鱼类疾病,旨在提醒相关的水产养殖业者,当不幸遇到自己养殖的淡水养殖鱼类发生这些疾病时,不要听信“神医”们的忽悠而滥用各种药物,否则,大量用药的结果必然是导致更为严重的劳民伤财。

1.淡水养殖鱼类病毒病无药可治

相关研究结果已经证明,淡水养殖鱼类有比较多的病毒病,如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的出血病,异育银鲫(Carassiusauratusgibelio)的造血器官坏死症,翘嘴鳜(Sinipercachuatsi)的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和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病等。对于淡水养殖鱼类的这些病毒性疾病,至今尚没有商品化药物可以有效的治疗。

要阐明为什么采用现有商品化药物,难以有效治疗淡水养殖鱼类病毒性疾病的机制是非常复杂的。但是,简而言之就是因为感染淡水养殖鱼类后的病毒,是进入鱼体中的靶细胞并利用其细胞进行复制合成的,而人们使用现有商品化药物治疗病毒感染而不伤害到宿主细胞很是困难的。在此请广大水产养殖业者记住,在当下的中国,可能遍地都是能包治淡水养殖鱼类各种疾病的“神医”,然而,绝对没有一位能使用某种商品化药物有效治疗淡水养殖鱼类病毒病的“水生动物执业兽医”。

因此,对于淡水鱼类的病毒性疾病,只能采取适宜的预防措施:

(1)采用适合淡水养殖鱼类生理特点与生态习性的适宜养殖技术,始终是预防养殖鱼类病毒性疾病发生与流行的最佳措施。

(2)适时地给淡水养殖鱼类接种疫苗(如对草鱼鱼种接种草鱼出血病细胞灭活疫苗和草鱼出血病活疫苗),已经证明是能特异性预防淡水养殖鱼类病毒性疾病的措施。

(3)在某种淡水养殖鱼类的病毒性疾病流行季节来临之前,在其饲料中按照一定剂量添加能调节淡水养殖鱼类免疫机能的多糖类物质(如酵母多糖、黄芪多糖、甘草多糖等)投喂一段时间,通过调节淡水养殖鱼类的免疫机能,达到提高淡水养殖鱼类自身非特异性机能、增强其抗病毒感染的免疫力。

(4)当诊断结果确定淡水养殖鱼类的病毒病发生后,不要滥用任何药物,尽力保持水体中的溶氧量充足,在饲料中添加较多的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多糖类物质,并且减少饲料的投喂量,保持养殖水体水质的稳定尽量避免对患病鱼体造成任何刺激。创造有利于养殖鱼类发挥自身免疫机能的环境条件,便于鱼体发挥自身免疫机能潜力尽快战胜入侵的病原而恢复健康。

2.淡水养殖鱼类真菌病尚缺良药

所谓淡水养殖鱼类的真菌病主要包括由水霉(Saprolegnia)和绵霉(Achlya)两个属真菌引起的水霉病(Saprolegniasis);由鳃霉属(Branchiomyces)的血鳃霉(Branchiomycessanguinis)引起的鳃霉病(Branchiomycosis);由异枝水霉(Saprolegniadiclina)引起的虹鳟内脏真菌病(Visceralmycosisiofsalmon);由霍氏鱼醉菌(Ichthyophonushoferi)引起的鱼醉菌病(Ichthyophonosisoffishes)和由各种丝囊霉菌(Aphanomycasspp.)引起的流行性溃疡综合征(Epizooticucerativesyndrome)。

因为对于已经侵染到鱼体内部的上述各种真菌,均缺乏将其有效杀灭的药物,所以,迄今为止对于这些真菌病,尚没有药物能有效的治疗这些疾病。在此需要提醒广大的水产养殖业者的是,当养殖鱼类的真菌病已经发生以后,千万不要使用市场上销售的所谓“水霉灵”之类的治疗真菌的药物,因为这些药物不仅不能有效治疗真菌病,反而会因药物使用越多造成鱼体的死亡数量越大。对于养殖鱼类的真菌病,只能注意做好如下的一些预防措施。

(1)彻底清除池塘底部污泥后,采用生石灰或者漂白粉对养殖池塘进行消毒。

(2)做好日常饲养管理,定期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免疫调节剂(如酵母多糖类物质)投喂一段时间,以调节淡水养殖鱼类自身的免疫机能,增强鱼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在养殖过程中的各种操作,均应尽量避免导致鱼体受伤。

(3)经过运输的鱼种,在放入池塘之前,应该对鱼种进行消毒,而且对养殖池塘需要提前完成消毒,避免被各种真菌感染。有实验结果证明,部分药物用于预防真菌病是具有较好效果的,如二氧化氯和硫醚沙星(大蒜素)等。但是,当水霉菌等真菌已经感染鱼体成功后,再采用这些药物进行治疗的话,就难以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了。

(4)在异地购买鱼种时,要对鳃霉、异枝水霉和鱼醉菌等真菌进行严格检疫,防止将这些病原经过鱼种带到新的养殖地区。

3.淡水养殖鱼类小瓜虫病难以治疗

淡水养殖鱼类小瓜虫病被水产养殖业者俗称为“白点病”,是由属于凹口科(Ophryglenidae)、小瓜虫属(Ichthyophthirius)的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multifiliis)的寄生所引起的。该寄生虫的生活史分为成虫期、幼虫期和包囊期。

小瓜虫的生活史大致为:幼虫从包囊中越出后,钻入鱼体表上皮细胞层中或者鳃间组织,虫体刺激入侵部位周边的上皮细胞,导致上皮细胞增生而形成小囊泡。幼虫即在囊泡中发育成为成虫,然后成虫再离开寄主,形成包囊。

从小瓜虫的生活史中即可看出,利用药物彻底消灭小瓜虫是不容易的。这是因为人们发现养殖鱼类发生了小瓜虫病的时候,只能是小瓜虫幼虫进入鱼体后,刺激上皮细胞增生而形成小囊泡的阶段。如果此时人们在水体中使用某种杀虫药物,药物就难以穿越由上皮细胞增生而形成的囊泡,而且会刺激离开宿主的成虫形成包囊,在客观上反而起到了促进小瓜虫繁殖的速度。

另外,与小瓜虫同属于凹口科的隐核虫属(Cryptocaryon)的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irritans),大量寄生养殖海水鱼体时称为隐核虫病(Cryptocaryoniosis),被养殖业者称为海水鱼白点病(Whitespotdiseaseofmarinefish)。因为刺激隐核虫具有与小瓜虫相似的生活史,所以,也存在难以采用药物有效治疗的问题。

养殖业者可以采取如下的预防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增强养殖鱼类的抗病力,是预防这类寄生虫病的关键措施。

(2)从外地采购的鱼种,在投放到养殖环境中之前,淡水鱼类鱼种可以采用浓度为4%左右的盐水浸泡,海水鱼类鱼种可以采用淡水浸泡,以除去寄生在鱼种体表的寄生虫,避免将寄生虫随鱼种带入新的养殖环境中。

(3)当在网箱、水族箱或者流道设施中养殖鱼类发生小瓜虫病后,可以采用浓度为0.~0.ml/L的福尔马林或者2.0mg/L的亚甲基蓝泼洒,间隔一定时间待虫体从鱼体上脱落后,采取将网箱移动位置、更换水族箱和流道水中的水体的方式,避免从鱼体脱落的虫体形成包囊后,繁殖出来的大量幼虫再次感染到鱼体上。

4.淡水养殖鱼类黏孢子虫病难以治疗

淡水养殖鱼类的黏孢子虫病(Myxoporidiosis),是对由这类寄生虫引起疾病的总称。黏孢子虫的种类很多,能寄生在鱼类体表、鳃、鳍条和体内器官上的就有0种以上。黏孢子虫中的部分种类在鱼体内外严重寄生时,对养殖鱼类的危害还是比较大的。

由于对黏孢子虫的生活史尚不完全清楚,因此,人们尚难以充分利用寄生虫生活史中的薄弱环节而将其消灭,又因为每一个孢子都是由数量不等的几丁质壳片包裹着的,所以,药物难以将其孢子虫直接杀灭。结果就是对于养殖鱼类的黏孢子病,至今尚无理想的药物可以有效的治疗。已经有较多的实践结果证明,养殖业者采取如下的预防措施,对于预防黏孢子虫病的发生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1)对养殖池塘清除污泥后,采用生石灰彻底消毒。

(2)从外地采购的鱼种时,要实施严格的检疫措施,避免将黏孢子虫随鱼种带入新的养殖环境中。

(3)不要采用带有黏孢子虫的小杂鱼作为养殖鱼类的饵料。

(4)在鱼类养殖池塘中搭配养殖少量的凡纳滨对虾(Penaeusvanname)、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或者泥鳅(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等水生动物,让它们将池塘中的水蚯蚓等生物吃掉,通过阻断黏孢子虫的生活史达到预防黏孢子虫病发生的目的。

(5)当确认池塘中已经出现鱼类带有黏孢子虫时,定期采用晶体敌百虫在池塘中泼洒,通过消灭池塘中存在的黏孢子虫生活史中的相关水生生物,可以达到预防或者减轻黏孢子虫病的危害程度。

综上所述,广大的水产养殖业者应该注意,如果养殖鱼类发生上述疾病后,千万不要轻信“神医”们的忽悠,让自己陷入滥用药物进行所谓的药物治疗的圈套。否则,是有可能会让自己得到“陪了夫人又折兵”的凄凉结局的。

转载声明

本文为当代水产-腾氏水产商务网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一律禁止转载!版权合作请联系:tschuanmei

.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dingyiyao.net/lcjc/49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