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真正的五号病塞尼卡病毒A

塞尼卡病毒A

过去,猪水疱性病变一直被认为是由以下四种病原之一引起,它们分别是口蹄疫病毒(FMDV)、水疱性口炎病毒(VSV)、猪水疱病病毒(SVDV)和猪水疱疹病毒(VESV)。尤其是口蹄疫病毒,由于其传播范围十分广,引起的疫情非常多,是引起猪水疱性病症的最主要病原。在我国临床上发现的猪水疱性病例检测结果基本都是口蹄疫。因此,猪场兽医人员只要看到水疱性病变就认为是口蹄疫。近年检测到一种新的可引起猪水疱性病变的病原——塞尼卡病毒A(SVA)。

1

案例介绍

南方某省猪场,具有能繁母猪约头,口蹄疫疫苗母猪每年实行4次普免,商品猪实行3次免疫。6月中旬突然发现个别母猪和斤左右商品猪出现类似口蹄疫的症状,表现跛行,蹄部有烂斑,鼻部有水疱。一周后病变部位开始结痂好转,未出现病死病例,产房仔猪、保育猪和中猪均未发病,发病仅限于母猪和斤左右商品猪,共发病30头。

临床症状图片如下

诊断结果

最初发现发病后,猪场以为是暴发口蹄疫,怀疑疫苗免疫失败造成,经检测口蹄疫阴性。后来进行PCR检测和测序,最终确诊为塞尼卡病。

2

塞尼卡的特点

01

在临床上可引起与口蹄疫几乎相同的症状,如发热、跛行、食欲减退、蹄部和口鼻部出现水疱。临床难以区别,必须依赖实验室进行鉴别诊断。

02

塞尼卡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03

病猪和亚临床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水疱的含毒量最大。

04

临床只发现猪的病例报道,但实验条件下牛、羊、小鼠也可感染。

05

传播越来越广,年美国发现确诊病例,年巴西发现确诊病例,年在美国多个州大面积流行,年加拿大发现确诊病例,年中国出现,今年有增多趋势。

06

塞尼卡病毒具有溶瘤性,是一种天然的溶瘤病毒,被用于人类抗癌药的研究。

3

真正的“五号病”是口蹄疫的亲兄弟

继口蹄疫病毒(FMDV)、水疱性口炎病毒(VSV)、猪水疱病病毒(SVDV)和猪水疱疹病毒(VESV)之后,塞尼卡病毒A(SVA)是引起猪水疱性病的第五个病原,可以说塞尼卡病才是真正的猪“五号病”。以下几个方面表明塞尼卡病是口蹄疫的亲兄弟。

1、发现历史晚:口蹄疫病毒早在年就被莱夫勒和弗罗施鉴定为是一种病毒,而塞尼卡病毒A的首次分离是在年,比口蹄疫晚了多年。

2、病原学相近:它们都是单股、正链、不分节段的RNA病毒,同属于小RNA病毒科的成员,具有相同的L-4-3-4基因组结构模型,只不过它们分属不同的病毒属,口蹄疫病毒属于口蹄疫病毒属,塞尼卡病毒A属于塞尼卡病毒属。FMDV的基因组大小约为8.5kb,而SVA约为7.2kb。与FMDV具有相同的正二十面体衣壳,表面无囊膜,衣壳内都含一条病毒基因组RNA。

3、临床症状轻:如果不接种疫苗,口蹄疫在猪群具有极高的发病率,O型口蹄疫的发病率一定是%,且引起的临床症状较重,产房仔猪的病死率有时高达%。塞尼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虽然资料有限,但可以肯定比口蹄疫轻很多,成年猪通常呈亚临床感染,1~3日龄新生仔猪病死率可达30%~70%。

4、经济损失少:猪场一旦暴发口蹄疫,会引起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包括仔猪和保育猪的大量病死、育肥猪的生长性能严重下降,而塞尼卡病发病率和病死率远远低于口蹄疫,发病后康复更快,因此,塞尼卡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要远远小于口蹄疫。

预防与控制

塞尼卡病是一种新出现的动物传染病,尚未纳入OIE的必须报告动物疫病名录。对我国而言,它是一种外来病,可能由引种引入我国,存在逐渐传开的危险。从以下方面做好塞尼卡的防控:

1、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措施,防止传入该病,尤其要防止外来人员进入猪场,拉猪车辆一定要做好严格的消毒。

2、实行自繁自养,必须时尽量少引种。

3、一旦发现水疱性病例,必须按照口蹄疫的防控标准立即引起重视,确实为塞尼卡病后对病猪要严格控制,防止疫情外传。

4、

扶正解毒散--纯中药提取抗病毒首选母猪净化病毒防控扶正祛邪、固本培元、补气补血、调高机体抵抗力。实验证明:对猪瘟、圆环病毒、蓝耳病毒、细小病毒、伪狂犬病、乙脑等病毒等有极强的杀灭作用。

五疫康心散:纯中药提取物----可使已经发生蹄壳脱落的家畜3天内明显好转,蹄壳不再脱落,发病家畜只卧地不起的用药3天也可站立进食。

赞赏

长按







































早期白癜风如何治疗
中科白癜风让白斑告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dingyiyao.net/lcjc/1560.html